从一个山坡上远远望去,70多亩的蔬菜大棚连成亮晶晶一片,走进大棚,绿油油的番茄苗长势正旺,这是近日笔者在开远市小龙潭镇绿差冲村委会新邓耳村民小组看到的喜人情景。这标志着蔬菜大棚这个通常只能在坝区才能看到的科学种植模式,如今在开远市高寒山区也开始兴建推广起来了。
据新邓耳村民小组长白万林介绍,新邓耳村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村寨,村民基本上靠天吃饭。去年夏天开始的一场特大干旱,使原本用水就很紧张的新邓耳村更是雪上加霜,全村有近一半的农作物枯死。在今年初,就有一些有见识的村民想搞蔬菜大棚种植,因为他们听说蔬菜大棚种植既节水又助长,但苦于缺少种植技术,一直没能搞起来。从今年5月份开始,小龙潭镇结合抗旱救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全镇有条件的村组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其中,对新邓耳村一块相对比较平凹的70多亩山地进行了推翻整平,并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大棚。为了确保这一项目能顺利实施,镇农科站结合高寒山区气候特点,多次组织村民参加大棚种植技术培训。有了技术做保障,村民种植蔬菜大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70多亩大棚很快被30多户村民承包一空。虽然目前还没看到蔬菜大棚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大家都感觉这是一种科学的种植方式,比较靠谱,因而其他没有承包到大棚的村民,在农科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纷纷在自家田地上也搞起来了。
为了解决蔬菜大棚用水问题,镇政府又投资39.2万元为新邓耳村新建水井和蓄水池各1个,铺设运水管网2.5公里。为了降低村民种植风险,镇农科部门对大棚种植户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物资、统一种植、统一培训。下一步,小龙潭镇还将引导村民成立专业农村合作社,以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据新邓耳村民小组长白万林介绍,新邓耳村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村寨,村民基本上靠天吃饭。去年夏天开始的一场特大干旱,使原本用水就很紧张的新邓耳村更是雪上加霜,全村有近一半的农作物枯死。在今年初,就有一些有见识的村民想搞蔬菜大棚种植,因为他们听说蔬菜大棚种植既节水又助长,但苦于缺少种植技术,一直没能搞起来。从今年5月份开始,小龙潭镇结合抗旱救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全镇有条件的村组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其中,对新邓耳村一块相对比较平凹的70多亩山地进行了推翻整平,并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大棚。为了确保这一项目能顺利实施,镇农科站结合高寒山区气候特点,多次组织村民参加大棚种植技术培训。有了技术做保障,村民种植蔬菜大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70多亩大棚很快被30多户村民承包一空。虽然目前还没看到蔬菜大棚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大家都感觉这是一种科学的种植方式,比较靠谱,因而其他没有承包到大棚的村民,在农科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纷纷在自家田地上也搞起来了。
为了解决蔬菜大棚用水问题,镇政府又投资39.2万元为新邓耳村新建水井和蓄水池各1个,铺设运水管网2.5公里。为了降低村民种植风险,镇农科部门对大棚种植户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物资、统一种植、统一培训。下一步,小龙潭镇还将引导村民成立专业农村合作社,以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