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十一五”湖北农机化取得七个重大突破
2011-01-17   来源:山西日报   

  隆冬时节,塞上大同寒风瑟瑟,而当地的设施农业园区却是一派生机:日光温室里菜苗绿意盎然,油桃花含苞待放,形态各异的食用菌令人称奇……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塞上农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更给了大同农民增收的希望。去年,阳高县龙泉镇蔬菜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平均每棚纯收入3.2万元,天镇县卅里铺乡孙家店村每个大棚纯收入3.9万元,灵丘县农民苗玉弟的两个蘑菇大棚纯收入8万元……设施农业富民增收的故事已经汇成一曲农家的幸福之歌,在塞上大同唱响。
  咬定青山不放松
  大同市高寒冷凉、土地瘠薄,农业生产不可控因素多,自然条件的局限注定大同难以靠传统农业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更难以发挥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大同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同农业的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财力、人力所及范围内,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单位面积上提高产出效益,改变“低温农业”的被动局面,并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同坚持“行政第一推动力”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市政府连续两年把设施农业列为年终目标考核重点,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进大棚,访农户,细算账;各县区则组织相关人员赴山东、上北京考察学习,向全国设施农业最先进的省市取经,根据市场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对当地设施农业进行了总体规划。大同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突出规模发展,并将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相结合,充分体现设施农业的多功能性。目前,全市规划建设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1个,千亩以上的5个,500亩以上的8个,200亩以上的14个,100亩以上的62个。
  为了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种植业富民经济小区的意见》《大同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对规模设施农业进行奖励。各县区也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灵丘县每建1栋温室县财政补贴1万元;天镇县每建一栋温室补助1300元,塑料大棚补助500元,对建棚贷款给予两年的贴息;阳高县财政每年筹资50多万元,为全县移动大棚户统一入保险。
  攻坚克难强推进
  大棚往哪里建?钱从哪里来?
  土地的合理流转和有序集中是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必须解决的第一道难题。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各县区结合本地特点,探索出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如阳高县龙泉镇、大白登镇与农民平等协商,对不同地块的亩收益详细测算,经公示后有偿转包农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成功流转土地6200多亩,既解决了建设用地,又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天镇县鼓励和支持规划区内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互换和租赁的方式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各县区还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专门负责土地流转的政策把握、服务指导等,采取互换、入股、转包、转让、租赁、买断等多种形式,全市共流转土地23.8万亩,保证了设施农业用地成方连片。
  资金问题是建设设施农业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儿。尤其阳高、天镇、广灵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困难重重。市委、市政府提出,对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开发、国土、电力等支农项目有效整合,全面推进园区田、林、路、渠、机、电、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达到功能完善、服务齐全、运作高效。阳高县整合项目18个,统筹安排资金1.65亿元;广灵县整合各类资金近2亿元,推动食用菌业发展;天镇县整合扶贫资金800万元,用于南河堡乡千栋日光温室建设。
  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解决了,可农民手里缺钱,大棚建设资金来源更是难上加难。市委、市政府提出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思路,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以信贷资金和农民自筹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市、县政府积极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沟通,得到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阳高县每建1栋温棚,为农民协调贷款5万元;天镇县每建1栋温棚贷款4万元,建一栋塑料大棚贷款0.5万元。市、县两级政府紧紧抓住煤炭资源整合的有利时机,鼓励引导煤炭和其它企业转型发展,投资设施农业。左云县积极扶持兴隆沟村、京奥公司等19个投资主体,投资3亿元,打造十里河沿岸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大同县引进荣泰、浩源公司等社会资金,建成绿色观光园。南郊区马营村吸引各方面资金,建起了千栋日光温室园区。天镇县与雨萌种业、佳鑫色素等大集团公司合作,吸引投资2亿元,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37个。
  百花竞放满园春
  设施农业的高效益令人惊喜,据大同相关部门调查,大多数日光温室的年纯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我们实地采访的阳高、天镇、灵丘的10多个种植户,平均每棚纯收入达到了3.94万元,按占地面积折算成亩收入为1.74万元/亩。与当地种植玉米、谷黍相比,效益增长数十倍。
  大棚的高效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由过去政府动员种大棚,变为主动建大棚。阳高县设施农业已遍布全县12个乡镇,总面积发展到2.6万亩,2010年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2.9亿元。天镇县2010年农民自筹6189万元,贷款10740万元,新发展大棚10861个,面积1.15万亩,一个县的大棚建设总数接近于2009年全市的建设总和。
  设施农业推动广灵县黑木耳种植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10年,广灵全县菌业规模生产企业达到15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了43家。全县建成标准日光温室大棚5000多栋,发展露地黑木耳面积3000多亩,年产各类鲜菇1.9万吨,产值达1.3亿元。
  设施农业有了规模,销售也成了一件容易的事。阳高县龙泉镇千栋日光大棚园区的姚海林,说起卖菜来显得轻松而又开心。每到收菜时期,早上五六点收菜的人将装菜箱放到棚边小院,上午妻子将菜称好装箱,中午上门提货的人连秤都不复,交了钱搬着箱子就走。
  设施农业更让大同农业走上了多样化、高端化、功能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的农民已经开始试种火龙果、樱桃等大同从未栽种过的新品种;南郊区已建成数个农业观光园,成了城里人周末的乐园;灵丘县现代农业观光园集采摘、度假为一体,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8031-1.html

标签:农机 重大 突破 取得 湖北 十一

上一篇:吉林省现代农业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下一篇:广西:12万元拖拉机奖励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