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充裕的资金,尤其是在土地流转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的今天,没有巨额资金投入,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就无从谈起;有了资金投入,产出大效益的出路又在哪里?如何形成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近日,记者走进博爱县,寻求该县在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效益、产业等方面的做法。
资金从哪里来?多业反哺
博爱县农业局坐落在该县东北角一个并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去年以来,这里人来人往,车流不断。来这里的许多人不仅腰缠万贯,还“财大气粗”,一张嘴就要流转土地上千亩,投入农业数百万元;有的更是要求该局出面协调流转土地上万亩,打算投资农业数千万。
为何这些人这样热衷于农业投入?
该县农业局局长秦胜利告诉记者:“这是孙永利效应的结果。”
孙永利,这个名字记者并不陌生。以前他在城里开广告公司、美术工艺厂,如今在该县是大名鼎鼎,他于2009年回到家乡,整村流转土地1100亩。近日,记者专程来到他的中原种植合作社采访,他给记者算了他去年一年的收入:流转土地1100多亩,种了900亩小麦、玉米,150亩蔬菜,50亩山药,25亩生姜,全年毛收入510万元,净收入200万元。今年他打算在维持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土地流转面积,计划种植山药150亩、生姜150亩、洋葱120亩,预计今年全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纯收入500万元左右。
孙永利的成功不仅被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地方媒体广泛宣传,更被该县树立为农业投入的典型,并大力扶持。据悉,去年,在该县的支持下,省、市农机部门对他进行农机具奖励折合资金45万元,申请国家农田基础建设资金150万元,免费给他提供农药10万元。仅去年国家、省、市、县、乡一共给他进行奖励、申请资金达到200万元。
面对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典型,怎能不让该县的一个个“大款们”热衷于农业投入?该县抓住这样一个“让人眼热”的典型进行大力示范、现身说法,很快就在去年下半年掀起了土地流转、农业投入的新一轮热潮。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该县先后有20多个煤炭营销、化工企业、汽车运输、商场经营、电器制造、服装制作的老板纷纷转向农业,一共流转土地上万亩,投入农业资金3000多万元。
该县磨头镇农办主任毋福明告诉记者,该镇过去推进土地流转一直较慢,自去年以来孙永利的示范效应在该镇发酵后,去年下半年就有6个拥有数千万元的二三产业老板投资农业,一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已经投入资金上千万元。
有了钱,就可以集中打造高标准农田。今冬以来持续干旱,记者在孙永利的田地里看到,这里浇水不愁。他说:“1100亩地过去要20天浇完,如今只需10天。农田改造、大型喷灌让农田基础坚实牢靠。”
记者走访在多业反哺农业大户流转的土地上,他们一个共同的趋向是敢于大投入,加大农田基础建设力度,为高产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磨头镇的唐国强,是煤炭运输大户,去年流转土地190亩,目前用于农田改造的资金已达80万元。他打算用150万元把流转的土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在磨头镇进行土地流转的还有一家化工厂总经理崔永利,入冬以来,他已经在他流转的125亩土地上投入50万元资金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他计划今年再流转土地500亩,连片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个反哺农业的大动作,让该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速度加快。记者在该县采访,处处可以看到一条条整齐的水泥渠通向田间,一眼眼机井连接着大型喷灌在田地里穿行。磨头镇尚后村村干部说,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他们,土地很快就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农民看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据悉,去年以来,仅这些多业反哺农业的大户进行的农田基础建设,就让该县的3000多亩中低产田受益,从而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破解制约粮食生产的资金瓶颈找到了一条出路。
近日,省农业厅的一位领导在考察了该县的农业投入经验后说:“过去人们常说,工业反哺农业,至于如何反哺?谁来反哺?至今仍在探索。博爱县在农业贷款难、土地投入低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抓住典型进行示范,形成了多业反哺农业的喜人局面,这为我们提供了农业投入资金来源的新思路。”
效益从哪来?一亩多利
如果说博爱县能够形成“孙永利效应”吸引更多资金进行农业投入,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农业产出的高效益。正如孙永利说:“只有让农业一亩变成多利,种粮才有奔头,种地才有‘钱’途。”
发展现代农业,说到底是效益农业。不仅要鼓起“粮袋子”, 还要鼓起“钱袋子”。然而,有了投入,如何让投入的人收到不低于或高于投入其他产业的效益才是关键。
博爱县是如何实现的?“一靠科技,二靠规模,核心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秦胜利说。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儿,不仅要看“硬件”,还要看“软件”。
他告诉记者,该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从该县西部乡镇的一些种菜能人开始,进行“西菜东种”。这些种菜能手有技术,但他们没有资金,流转土地面积也只有几十亩,大多是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规模化程度低。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8年开始,一些进行蔬菜运输、营销的大户转向农业投入,从而在该县逐步形成了蔬菜基地。如以侯民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蔬菜营销户,他们利用懂市场的优势开始流转土地。由于他们的资金还不够充分,一般流转土地上百亩。这些进行农业投入的人员由于懂市场,很快给该县的蔬菜销售开辟了广阔市场。
第三个阶段就是记者开头讲的以孙永利为代表的一批资金实力雄厚、有管理经验的“大老板”们。他们有眼光、有魄力,动辄流转土地上千亩,甚至计划流转土地上万亩。但他们缺乏农业技术。如何让这些有热情、不懂农业的“大老板们”热情不减?只有靠政府给他们进行指导。
该县的做法:一是给他们配备农业技术人员、专家,进行一对一结对。如该县农业局返聘离退休农业技术人员辅助这些“大老板们”。二是每周组织一次种植大户现场说法会,进行技术推广。三是进行技术培训,组织这些刚刚进行土地流转、投身农业的人员进行培训,一周一次。正是这些坚持不断的举措,让该县“大老板”的投入及时落到农业产业上,产出高效益。
去年以来,该县打破“生姜不能南种”的怪圈,成功进行南种,扩大了种植面积,并注册了“清化”商标,进行国家地理认证和保护,使得该县生姜身价倍增,使得一亩土地产出效益达到粮食产出的数十倍,实现一亩多利。刚刚进行农业投入的“大老板们”,今年南下种植生姜将达到2000亩。
与此同时,该县利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优势,破解山药种植的机械瓶颈,成功研制出破沟机等种植机械,使得山药种植面积扩大。今年,这些投资农业的“大老板们”将种植山药2000亩。
为实行高效种植,该县还利用农业科研经费在种植大户中进行科技推广,在各乡镇建立科技示范点,推广优良品种,整合“高产攻关”项目落户田间,不仅粮食单产提高50公斤以上,还腾挪出土地增加山药、生姜种植面积,提高产出效益。
大投入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又让农民获得了多次分配。在该县禾润农业园区,这里的农民说,过去一家几亩地,一年到头也就收入几千元,如今把土地流转给“大老板们”,不仅一亩地一年可以收到1000元的租赁费,还可以在建成的园区内打工,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工资,年终园区还要根据一家一户的流转亩数进行红利分配,这种三次分配,已经让农民比在城里的工人收入还多。
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健全产业链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是关键。做大产业,才能做强农业。
该县伊赛肉业有限公司是我国牛肉加工的龙头企业,为建立肉牛饲养基地成立了伊赛养牛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一方面吸引农户加入,实行统一配给牛种、统一饲料、统一检疫、统一养殖、统一收购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养牛基地。同时,该合作社向农民提供担保,解决农民的养牛资金,目前已累计为社员提供担保贷款300多万元。
该合作社积极拉长合作链条,跨全县10个乡镇,吸收3000余户农民加入,建立10个养牛基地,从而形成了名扬全国的“市场+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公司)+土地流转+基地+产业工人(养殖农民)”的“五加产业链条”。
该县许良镇下水磨村7组的农民于1999年利用自己的27亩土地,又租用9组的4.8亩土地,建成了30多亩大的养殖小区。农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土地折合10000元股金,到年底,农民按20%至60%分红。2005年,他们成立富源专业养殖合作社,至今已从9.3万元起家,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吸引203户农民加入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许良镇、磨头镇、月山镇、孝敬镇以及沁阳市的山王庄乡、西万乡等6乡镇40多个村500多农户为该社从事养殖业,从而形成了“市场+合作社(公司)+土地流转+养殖小区+产业工人(养殖农民)”的“四加产业链条”。富源专业养殖合作社也成为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合作组织在该县不仅有“五加产业链”、“四加产业链”,还有“市场+合作组织(公司)+土地流转+农户(产业工人)”的“三加产业链”、“园区+合作组织(公司)+农户(产业工人)”的“两加产业链”。
该县孝敬镇留村780户农民,家家种菜,留村蔬菜专业合作社2005年成立,吸收全村村民参加,实行“五统一”管理,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直接与蒋村的蔬菜批发市场对接,形成了我市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该村农户在合作社的统一领导下,跨村、乡镇、县进行土地流转,开展合作。目前,该村有300多户农民到外村、乡镇、县从事蔬菜种植,户均增收万元以上。留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也成为“三加产业链”的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该县目前有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合作社共计130多家。他们跨村、乡镇、县、地市、省进行合作,成员股金5895万元,仅该县入社成员就有9200户,带动全县农户3.5万户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年销售蔬菜40万吨、水果4万吨、畜产品5万吨。合作社也让该县36万农业人口中的13万农民成为专门为合作社从事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农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生产的专业工人。
该县正是围绕依托龙头建基地、基地扶龙头,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多种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该县通过多业反哺破解资金难、一亩多利破解效益低、完整产业链破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等一个个有益尝试,给予我们新的启示。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核心提示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钱从哪里来?效益从哪里来?如何进行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破解这一个个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关系着现代农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