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天津市农机化发展进程中非同寻常的一年,是积极应对挑战,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取得显着成绩的一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的重大举措,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突出发挥农机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任务, “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完成,全市农业机械化呈现崭新的发展态势。
1.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全市新增农机动力1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1.38万台,增幅7.8%。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发展速猛,保有量分别达到1200台、220台和150台,分别比上年增长71%,120%和50%。新增设施农业设备3058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17979台。
2.机械化作业水平显着提高。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到82.5%,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稻机插和水稻机收等生产环节机械化作业加快发展,成为新亮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5%,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年之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水稻机插和机收水平也分别达到了39%和66%,机插秧水平比上年提高了近一倍。
3.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扶持新建了17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由上年的85个发展到105个,增长24%。合作社机械化作业规模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由上年的53个乡镇增加到70个乡镇,服务能力超过200万亩。全市各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可发展到近1.6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近11万人,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可达到18亿元,利润总额超过7.5亿元。
4.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步伐加快。围绕发挥农机化在治理和解决我市农业水资源短缺、秸秆综合利用、农用残膜污染、畜禽病防治、设施种植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加大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及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力度,引进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实施面积达81万亩。
5.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中趋好。全市未发生特大农机安全事故,死亡事故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各项指标控制在考核目标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