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凤城市采访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本来农业专家下乡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多是免费的,但在这里,“倒贴钱”请农民去听课也没人来。
科技入村本来是件好事,农民为何不买账?今年年初,沈阳农业大学32岁的
雕窝村在2008年建起54栋大棚,2009年又兴建了110栋大棚,丹东市政府还在村里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
一位种黄瓜的妇女禁不住夸赞:“来了这么多专家,您讲得最明白了。”她要走了
“到我家大棚去看看吧!”一位中年农民诚恳地邀请
“不能去。”在场的村干部当即反对,“以前开会请你去你都不去……”这位农民苦笑着说:“那是因为之前来的专家课讲得太深了,我去了也是听不懂,如果
据村干部介绍,在村里大规模兴建大棚的3年间,各级专家来村里送科技30多人次,确实存在专家讲课理论多而结合棚菜出现的问题把脉开药方少的问题。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专家讲的大课他们也听不太懂,为此,甚至出现了村里“倒贴钱”请农民去听课也没人去的现象。
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雕窝村是新兴棚菜区,棚菜生产技术骨干还未大量涌现,非常缺少对路的专业技术,菜农们期盼能有更多像
编辑跟帖
●国内一位著名的农业专家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也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可以说这句话说到了科技下乡的“点”上。农民对农业科技求知若渴,而开展科技下乡的目的就是为农民“解渴”。如何为农民“解渴”,关键就在于要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民的生产实践,真正成为农民心中的科技“贴心人”;反之,课堂讲讲课、纸上谈谈兵、走走过场,当然就难以贴近农民的真正需要,“倒贴钱也不去”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农业专家接触到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与他们沟通必然要多一些“民味”,要让农民听得懂。如果不能自然流畅、恰如其分地将专业术语、政策规定转换为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的群众语言,具体的问题可能就难以解决,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