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山东推广抗旱新技术 科技抗旱保春耕很“给力”
2011-02-15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月11日,记者在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金锋村2000亩河滩地看到:薄膜覆盖的大棚一个连着一个,里面种植的全是刚移栽不久的番茄、海椒、茄子、四季豆等早春返季蔬菜菜苗,放眼望去,俨然白色海洋。
  大棚内,沟渠、水管、水泥路等设施一应俱全,汽车可径直开进菜地。“这两年,江阳区的蔬菜产业越来越壮大,与完备的设施分不开。”江阳区农业局局长詹亚西说,目前江阳区设施蔬菜基地达到22.5万亩,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点。
  蔬菜大棚就是“银行”
  11日,在金锋村400亩核心大棚蔬菜基地,正在大棚里忙着管理苦瓜的村民唐健说:“去年我的5个大棚近4亩地,种植的海椒、番茄和茄子给我带来了7万多元的收入,今年我扩建了两个大棚,仅这季早春蔬菜,不出意外的话,赚个十来万元不成问题,这都得感谢政府在设施建设上给予的扶助。”
  面对泸州城区60多万市民,江阳区担起了泸州“菜篮子”的重任。近三年来,江阳区瞄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目标,引导全区农民加大建设设施农业力度,充分依靠长江和沱江流经该区上百公里的实际,在长江、沱江边倾力打造“蔬菜产业带”。去年,江阳区一举跻身全省产业基地强县行列,实现蔬菜产量40万吨,蔬菜收入3亿多元。全区农民蔬菜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其中,泸州君诚果蔬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年均收入达12-18万元。
  金锋村过去是出名的穷村,近年来全村90%以上农民住上了两层小洋楼。村民唐少奎指着楼房前开阔的大棚蔬菜地说:“这一个个‘大棚’就是咱们的‘银行’!”唐少奎介绍,当初,全村第一个大棚就是他搞的,结果两亩大棚当年获利近3万元。村民眼热了,他随即挨家挨户帮村民建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经过几年滚动发展,全村今年已建有设施大棚400多亩,通过组建合作社、为村里的蔬菜注册商标等,农民一年卖菜收入就在2500多万元,实现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政府力推设施农业发展
  “我们的蔬菜基地发展得这样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和政府对每亩大棚蔬菜1500元的补助这一扶持政策。”金锋村村民唐健说。近年来江阳区在物力、财力上给予扶助,加快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用现代的产销方式,将规模变成了效益。
  蔬菜产业要壮大,便捷的交通是前提。为此,江阳区从2007年起,经过两年建设,建成通村水泥路285公里、蔬菜基地道路180公里,实现全区100%的基地通车、100%的村通水泥路、90%的村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彻底打通了蔬菜产业发展的“肠梗阻”。而今,从最边远的乡镇到城区只需30分钟,农户在“家门口卖菜”成为现实。
  同时,江阳区改变过去支农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把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优先扶持规模、集中、名优蔬菜的发展,重点解决农户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确保基地水通、路通、电通,达到路相连、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害能除。江阳区财政近三年来每年都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大棚蔬菜建设,每亩补助1500元。江阳区还通过扶持业主、带动农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解决蔬菜种植技术、市场营销问题,使全区蔬菜基地建设每年以5000亩至1万亩的速度递增。到2012年,江阳区的大棚蔬菜面积将达到8万亩,大批“万元田”、“两万元田”将相继涌现。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7777-1.html

标签:农机 春耕 给力 科技 新技术 推广 山东

上一篇:湖北省农民5年投百亿买铁牛 已进入机作新时代
下一篇:重庆今年将完成170万亩机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