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山西阳高县:“大棚医生”真管用
2011-04-25   来源:农民日报   

  “秧好半年粮。”近年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通过推广大棚育秧这项东北粳稻生产的突破性重大技术,有效解决了无霜期短、积温不足与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的矛盾,并为去年春季低温灾害偏重情况下夺取丰收奠定了基础。
  当前正值东北地区水稻育秧之际,水稻大棚育秧技术的推广进展如何?推广中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问题亟需解决?近日,本报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项技术,就能使每亩水稻增产50公斤
  “黑龙江省属高纬度寒地稻作区,积温不足始终威胁着农业生产安全,而水稻大棚育秧技术的推广,能使育秧比小棚育秧提前7~20天,多抢积温100℃~150℃,秧龄长7天以上,提早成熟3~5天,从而有效避免了倒春寒、阶段性低温及早霜危害。”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粮食科科长董国忠告诉记者,据测算,仅此一项技术的推广到位,就能使每亩水稻增产50公斤以上,全省年增加稻谷产量近15亿公斤。
  除此之外,大棚育秧在培育壮秧和节本增效方面优势明显。“和中小棚育秧相比,大棚育秧成秧率能提高18%,达到98%;叶片能增加0.5~1片,根数增加2.5~4.5条,根长增加1.1~1.5厘米,干物质增重0.4~0.5克。”董国忠给记者解释说,这就意味着能在相同秧龄期内育出4叶龄以上的带蘖壮秧,适于超稀植栽培,能够提高插秧工效20%以上,同时还能节约秧田30%,每公顷节约种子15~20公斤。
  目前,东北三省都把推广大棚育秧技术作为发展粳稻生产的重要抓手。黑龙江省组成专门领导班子,编制了推进规划和实施办法,3年来累计投入水稻育秧大棚建设资金20多亿元,新建大棚31.6万栋,其中智能化大棚3万余栋,使大棚育秧率达到了74.9%。吉林省将水稻育秧大棚建设与总结该省前郭县水稻生产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三推两早一达标”的水稻育秧技术模式,即通过推广稻草覆盖育秧床、大棚培育大龄壮苗和钵盘稀植以蘖增产三项关键技术,确保早育秧、早插秧,实现关键技术措施达标。辽宁省在去年安排1500万元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再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大棚育秧生产,对农民建棚所用的棚膜、喷淋设备、育秧硬盘给予补贴,并对农机合作社购买的水稻育秧机械设备、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进行购置奖励和贷款贴息。
  大棚育秧技术的推广,有效加快了当地水稻育秧进度。据农情调度,截至4月18日,黑龙江省完成水稻育秧86%,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吉林省基本结束育秧,比往年提前4~5天。
  一家一户建棚育秧难,合作社全程服务效果好
  为了加速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东北三省分别明确了大棚建设的技术标准,并采取措施加大对大棚育秧技术的培训指导力度。比如黑龙江省要求单栋大棚跨度6~8米,顶高2.2~2.4米,大棚骨架以钢骨架和玻璃钢骨架为主,小区机电井、喷灌设施、通风口和排水沟要随大棚建设同步完成。然而,由于受分散经营和传统小棚育秧习惯的制约,大棚育秧技术应用中还存在着三个“难到位”,即建棚标准难到位,棚室质量参差不齐;机械配套难到位,机插秧面积相对少;技术措施难到位,部分农民对浸种、药剂选择、肥水管理、通风控温等技术掌握不准确。
  如何破解技术推广中的这些难题?4月18日上午,在参观了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智能化育秧基地后,辽宁省农委种植业处副处长侯艳华感慨道:“一家一户几亩地建棚育秧难,合作社全程服务效果好。”
  在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68栋育秧大棚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工作人员演示控制电脑,所有大棚的水分、温度和土壤湿度情况都一目了然;如果某项指标高于或者低于预先设定的标准值,电脑就会自动开启太阳能增温、微喷、卷帘通风以及换气调温等设施,确保育秧大棚的水温土壤条件始终处于最适宜秧苗生长的状态。当天,五常市的室外温度在0℃~10℃之间,而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内则热气腾腾。正忙着将催好芽的稻种播到钵盘中的合作社社员薛文革告诉记者,自2007年加入合作社后,“种子都是合作社配,秧苗都在合作社育,机插机收都交给合作社管,产品也都拿到合作社卖,一年能净赚10多万元”。
  据悉,合作社所在的民乐乡有水稻4.8万亩,全部100栋育秧大棚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保证3.75万亩水田用秧。
  要将大棚育秧的优势发挥好,必须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和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此,各地在推广大棚育秧技术时,不同程度地将扶持政策向大户倾斜,向育秧小区倾斜。比如黑龙江省在水稻育秧大棚建设中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小区建设为主;辽宁省则坚持以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带动大棚育秧技术推广,推广耕地、育秧、机插、机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实现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
  从育秧开始标准化,才能有效提高机插秧水平
  大棚育秧,技术突破需要生产经营方式配套跟进。与会者多是长期奔波在第一线的技术推广人员,他们有一个共识,即水稻要提质增效,一定要缩短插秧期,使分蘖期相对延长,这就要求提高水稻机插秧比例,而要提高机插秧比例,必须从育秧开始实现标准化,加快水稻育秧的机械化、工厂化和商品化。
  据反映,在示范区带动下,特别是接受去春低温冻害的教训,今年东北三省稻区农民对秧苗代育的认可度很高,但由于工厂化大棚育秧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也看到了这里面蕴含的巨大市场空间,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加快育秧大棚建设和代育代插服务。
  “农机化作业和农艺结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专程前来学习观摩的辽宁省开原市宏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姜洪大坦言,今年该合作社流转土地120亩,建了130个育秧大棚,订单为1万亩水田提供代育代插服务,“加上种子每亩收费100元,现在是赔钱铺开面”。
  工厂化大棚育秧的成本究竟有多高?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霍立君算过一笔账:综合种子、农药、钵盘和人工成本在内,一个钵盘的秧苗成本在3.1~3.2元之间;按机械化播种每亩35盘计算,则1亩地的大棚育秧成本价为110元左右。然而,这里面并不包括土地承包、大棚建设、秧床底肥、钵盘用土、育秧机械等前期投入。
  资金,已经成为大棚育秧标准化、商品化推进的一个掣肘因素。为此,与会者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东北水稻主产区育秧大棚建设的补贴力度,增加对育秧大棚中使用的催芽机、硬塑秧盘等育秧设备的财政补贴,并将水稻种子处理、育秧、收获以及收获后处理等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水稻大棚育秧是指在北方稻区采用塑料薄膜、钢骨架等材料构建大棚进行秧田覆盖保温的一种育秧方式,具有扣棚早、保温好、空间大、管理方便等优点,可实现早育抢积温,防冻育壮秧,早插避早霜。
  4月18日上午,黑龙江省五常市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水稻钵盘育秧。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6914-1.html

标签:农机 管用 医生 大棚 山西

上一篇:宁夏彭阳:多茬栽培带动设施大棚周年生产
下一篇:宁夏: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让利通区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