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江苏无锡市滨湖区:部署设施农业装备专项整治工作
2011-05-05   来源:山西日报   

  十年九旱地 如何建"粮仓"
  在年降水量仅有400多毫米、年均气温7℃左右的冷凉旱作区,玉米平均亩产只有300多公斤,可如果农民在生产中使用配套的旱作节水农业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亩产却能达到800公斤甚至上千公斤。这不是空穴来风,它已经在山西省的干旱地区变为现实,这些技术不仅适用于玉米,同样适用于小麦、蔬菜等山西省旱作区栽培的主要农作物。
  山西十年九旱、春旱连连、伏旱秋旱频发。据统计,全省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重居北方旱区各省之首,因干旱,每年有数百万亩农田不能适时播种;因干旱,平均每年减产粮食近20亿公斤。所以,在"靠天吃不上饭"的旱作农业区建立符合山西特点与百姓需求的新型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是全省农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
  冷凉低产旱地变身高产田
  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村民朱天仓没想到,自家的旱薄地,只因为按专家教的方法,改变了耕作方式,玉米产量竟一年比一年高,2010年,亩产居然达到851公斤。
  和朱天仓一样,由于使用了"艺机一体化新型旱作节水技术",河村大部分村民种植的玉米产量翻番,许多农民都因此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不仅仅是玉米,当地村民种植的旱地菜豆,过去产量低、规模小、商品率低,栽培技术的改变和配套机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菜豆的产量、品质,提早了上市时间,节约了成本。2010年,河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是5年前的5倍。
  在实践中总结出 "艺机一体化新型旱作节水技术"的是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娟玲。据王娟玲介绍,2010年,"艺机一体化新型旱作节水技术"在山西省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857万亩,增产粮菜5.1亿公斤,增收8.55亿元。
  位于晋中市的寿阳县宗艾镇范村,同样属于低温旱作区,与河村村民不同的是,这里的玉米种植户采用的是 "渗水地膜 vvv型覆盖旱作技术"。据省玉米专家2010年对使用此耕作技术的范村20亩玉米地进行现场测产,亩产量达到929公斤。
  55岁的姚建民,是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旱作农业技术研究推广近30年,"渗水地膜vvv型覆盖旱作技术"是他的"掌上明珠"。在半干旱区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的地域,使用"渗水地膜vvv型覆盖旱作技术"的旱地玉米亩产量一般不低于750公斤,是山西省玉米平均产量的2倍左右,增产幅度在30%左右,天然降水利用率大于60%;比普通地膜覆盖的玉米亩增产150公斤,比无地膜覆盖的玉米亩增产350公斤,是旱地农业或节水农业新的技术途径。
  从实践中探索出的集成创新
  每一项技术的出现、运用,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山西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600毫米,多数地区在450毫米左右。省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说:"在山西,干旱已不是一种偶尔发生的灾难,而是一种常态化的自然现象。"
  目前,山西省旱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9.4%,频繁出现的冬春连旱,对春播作物播种 出苗和秋播作物翌年生长的影响日趋严重。2009年,因春季大旱,全省有50万公顷左右的春播作物无法下种,13万余公顷小麦严重减产。
  正是由于农业抗旱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山西省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研发了多种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旱作农业技术,如纳雨蓄墒、伏雨春用、土壤扩库增容、水肥耦合等,这些旱作技术和科研成果对山西省旱作地区生产力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渗水地膜vvv型覆盖旱作技术",就是在普通地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研发出一种具有渗水、保水、增温、调温、微通气、耐老化等功能的新型地膜,使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高达70%的小雨资源实现有效化,为年降水量400毫米-5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建立了新的增产技术途径。
  王娟玲和她的技术人员则是在对原有旱作农业技术的一次次示范推广中,发现这些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旱作节水农艺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却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农民即使经过培训,也难以将这些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抗旱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另一方面,这些旱作节水技术,操作性强,费时费力,不好掌握。于是,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将原有的单项旱作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并通过农机具实现操作简约化,先后研发了与小麦"膜侧条播窄行密植"技术配套的小麦-八播种机,与冷凉早熟区旱作玉米栽培技术配套使用的玉米多功能播种机,与中晚熟平川区旱作玉米栽培技术配套使用的玉米探墒施肥播种机,与旱地甘蓝栽培农艺技术模式配套的农机具等,实现了"1+1>2"的丰产效果。
  一项技术创新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操作简单的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令"靠天吃饭"的旱作区粮食生产更可控,也使占山西省耕地面积大多数的干旱瘠薄地有了变身高产田的可能。
  在山西省发生严重春旱的2009年,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的400亩玉米田,在其它同类地块均不能正常播种的情况下,采用兼具起垄、施肥、覆膜、精播、补水一体化集成技术的旱地玉米多功能播种机,每亩地用2-3立方米的水实现了早播,且出苗率达到95.3%,获得了亩产509公斤的效果,较普通田增产35.7%。在山阴县,使用渗水地膜"vvv型"覆盖旱作新技术进行播种的5000亩玉米,由于可以增温保水,比其他地块提早半个月播种,保证了生长期,玉米亩产量和穗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块玉米。
  王娟玲说,艺机一体化的新型旱作节水技术及配套机具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了许多技术创新点。此技术借鉴和吸收了农技人员研发出的多种抗旱技术的精髓,打破了农艺与农机割裂的现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抗旱栽培技术体现在配套农机具的改造和提升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符合山西旱作区地形地貌特点与农民需求的艺机一体化的新型旱作节水技术体系。农民利用这些农机具进行生产,不但可以让多种抗旱技术发挥集聚效应,还可以节本增效,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9年,"艺机一体化新型旱作节水技术"成为省农业厅玉米丰产增粮计划主推技术、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的项目。2010年,"艺机一体化新型旱作节水技术"争取到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长城沿线坡耕地抗旱补水播种保苗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1639万元经费。2010年,王君省长和刘维佳副省长曾专程到田间地头考察"渗水地膜vvv型覆盖技术"效果并指示加大推广力度。
  以 "艺机一体化的新型旱作节水技术""渗水地膜vvv型覆盖旱作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旱作农业耕作技术增产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投资不大,农民易于接受。这些技术在为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为山西省的抗旱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在干旱成为常态化的三晋大地,水是农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瓶颈,要破解水资源短缺的难题,除了要重视水利的改革发展,也要积极创新旱作农业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现代的、简约的抗旱技术,化"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实现变"大旱为小旱""小旱为不旱"的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6743-1.html

标签:农机 装备 专项整治 工作 农业 设施 部署 江苏

上一篇:辽宁:援助团结农场设施农业项目开工
下一篇:辽宁法库:今年设施农业将突破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