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省、市政府作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部署,以此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凸显经济发展优势,增强现代农业效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那么,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物质基础、重要标志和重要途径的农业机械化,如何适应“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呢?宋林局长认为,
一是要在扩大发展领域上适应。中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且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发展的主题,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农机化工作一方面要把握形势,突出重点,把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一方面要围绕改变传统农业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坚持农机化领域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而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调整而转变,要在注重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突出当地农业产业化优势和特点,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中,提升发展水平,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结构,增强发展效能,走出一条深入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要在先进机具研发上适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已建立起以现代物质和技术为重要组成要素的支撑体系,现代物质和技术要素的比重和作用大大增强,对传统农业以人畜力劳作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起着重大作用。然而,在新形势下,农机化处在快速发展与转型发展的交融期,也就是说,农机化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既要发展速度快,又要发展质量高、领域宽、功能强、效益好。这就要求农机化工作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强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和研发,把产、学、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抓住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需求,多方位提供适应型机具,把先进生产力有效渗透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中,让农机化更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三是要在机具与技术推广上适应。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增机、减人、减役畜,即“一增二减”的变化。然而,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同时,农机化从业人员在增多,也就是说,传统农民在减少,掌握现代生产工具进行现代化生产的新型农民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机化工作要因势利导,跟进服务。
一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让更多的农民既了解农业机械,又熟悉和会使用农业机械,并且在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看到农机化带来的好处,增强投入和发展农机化的信心;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在手上,使农机化既蕴含着继承性,又凸显出成长性和变革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更好地服从服务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要在项目建设和示范作用上适应。“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主旨在于突破单纯发展粮食生产的格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统筹兼顾推进经济作物和加工业发展,形成粮经加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然而,经济作物和加工业发展是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的增长点。
对此,农机化工作要围绕区域性经济作物生产和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农机化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农机化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点,把农机化优势和作用在示范工作上充分显现,引领农机化深入快速发展。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扩大项目实施规模,增强项目实施效能,把抓重点、重点抓贯穿于农机化项目建设之中。要使农机化作用由环节化向全过程转变,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逐步形成系统性、成长性、完整性的转型特征,并且由低级机具和技术运用,向中高级机具和技术运用转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农机化工作要用新的担当回报农民的新期待。要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加强农机化组织领导,真正重视抓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具有推动发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措施,形成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具有的基本框架;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讨,在发展中努力提升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广泛宣传,优化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参与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积极性;要强化服务,跟踪指导,增强推动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效能;要严格履职,落实责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工作。要把农机化服从服务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工作成效集中体现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农机部门要更好的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全力开拓农机化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