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生产历来是农机化生产的亮点,打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这一仗,是夺取夏粮丰收的重要保证。农业部5月5日在合肥召开了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座谈会
在农业部召开的2011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座谈会上,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指出,今年跨区作业秩序要进一步优化,保持重点区域的机具供需平衡,保持农机手收益平稳增长,防止出现作业价格大涨大落,防止出现柴油供应短缺。
六大因素影响跨区作业
据农业部预计,2011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投入的机具总量将进一步增加,投入“三夏”生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49万台,比上年增加2万台;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稳定在31万台以上。力争夏收小麦的机收水平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88%左右;玉米机播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77%左右;跨区机耕、机播水平有新的突破。
据了解,2011年小麦跨区机收将呈现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加大,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上升。二是农机管理部门准备充分,各项组织和服务工作有序推进。三是补贴政策扶持,收获机具供应充足。四是小麦机收作业成本上升,农机手跨区作业的意愿受到影响。五是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将激化局部地区的机具供需矛盾。六是柴油供应波动大,有可能影响到机具的正常作业。
跨区作业呈现新趋势
刘恒新分析认为,今年跨区机收将有“五个转变”。
一是跨区机收的机具数量由快速增长向平稳发展转变。在前10年,参与小麦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数量从1996年2.3万台,快速增长到2006年的23万台;此后,参加小麦跨区机收的机具平稳增长,达到2010年的30万台。
二是跨区机收的机具比例由跨省作业为主向省内作业为主转变。虽然投入小麦收获的联合收割机数量逐年增加,但“千里跃进大别山”式的长距离跨省作业的机具增长量放缓,短距离跨县作业的机具数量越来越多,跨区作业的半径呈现缩短的趋势。
三是跨区机收的新增面积由中东部为主向以西部地区为主转变。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传统小麦大省已实现小麦收割机械化,而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省小麦机收面积增长潜力巨大。
四是跨区机收的规模和路线由大兵团、主干线向小分队、全方位转变。过去的大型跨区作业队通常由几百台收割机组成,主要沿国道、省道转移,今年可能多是由几台收割机组成的小规模作业队,活跃在县乡公路,更加机动灵活,富有效率。
五是跨区机收的组织方由县区农机局、推广站向合作社、经纪人转变。县级农机管理部门逐步淡出跨区作业队的具体组织和管理工作,专业从事跨区作业的合作社和经纪人将逐渐成为主角。
多措并举实现新突破
为确保2011年小麦跨区机收工作顺利进行,农机化管理司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要更加注重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对市场主体的培育;更加注重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更加注重提升农机管理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全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引导。各地要结合实际,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引导机具有序流动。
二要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的组织带动作用,大力组织推广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一条龙服务”和“场县共建”等服务方式,提高跨区作业服务效益。
三要进一步做好技术推广服务。要结合“三夏”农机化生产,大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免耕播种、秸秆还田、节水灌溉、高效施药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
四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与协作,建立起责任明确、部门配合、指挥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
五要进一步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密切与新闻媒体合作,认真组织策划重要农时跨区作业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