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蔬菜大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不过在牧区种植蔬菜大棚还真是不多见,昌吉市阿什里乡就是敢于吃螃蟹的少数地区之一,他们让定居下来的牧民转变观念,从牧场走进大棚,这一走,也走出了定居牧民的致富新路。
记者 钱梅:“在距离昌吉37公里的地方,我们来到了阿什里乡胡阿根村,胡阿根在哈萨克语里的意思是没有水的干沟,不过在这儿我们看到现在蔬菜大棚已经连成一片一片。”
村民古最兰正在大棚里给黄瓜打杈,她告诉记者,这个棚是去年8月份承包的,当时自己掏了5万,政府补贴了2.5万。大棚建好后,今年4月初就开始挣钱了。
昌吉市阿什里乡胡阿根村村民 古最兰:“到现在已经卖了一吨多这个黄瓜,平均一公斤要是两块钱的话就是两万块钱,现在收入不错。”
记者了解到,他们村的这个大棚基地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源浩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牧民只需要种植,最后由企业统一销售。
昌吉市阿什里乡副乡长 杨涛:“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牧民在我们公司内部打工,他一个月的收入是一千五;第二种是他承包这个大棚之后,大棚按年底的总的出菜量给他提成;第三种就是我们的技术员给他指导好之后他自己种植自己管理。”
古最兰不仅承包大棚,而且还在公司打工,管理大棚,每个月有一千五百块钱的收入。她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昌吉市阿什里乡胡阿根村村民 古最兰:“我以前是牧民就是靠的放牧,放羊呀放牛呀,就是靠那个为生,不稳定。下雨天刮大风都在外边,不能回来,要回来羊牛就要饿肚子。以前的收入,去除花去的一切家里就剩下五、六千块钱,现在就不一样了,一年就收入十几万呢。”
看到大棚有这么好的收益,古最兰又开始盘算着再增加一、两个棚。现在,胡阿根村已经有245座大棚,除了公司经营的100个大棚之外,其他都是牧民承包的。
昌吉市阿什里乡副乡长 杨涛:“现在通过我们这几种模式结合以后,平均每个牧民的年增收在一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