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农田节水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新路子。
北京:农业节水技术普及率高
近年来,在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战略的指引下,一批融合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在京郊大地相继建成。这些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各种节水技术的集中展示地。在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到处都有节水技术应用的身影:以滴灌、膜面集雨高效利用为代表的工程节水技术;以微灌施肥、有机培肥保墒、应用滴灌专用肥等为代表的农艺节水技术;以测墒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为代表的管理节水技术等随处可见。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通过采用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农业用水总量由2005年的13.
河南:积极探索节水农业新模式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河南省通过对一系列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针对全省不同区域,因地制宜,逐渐探索、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成熟的农业节水技术模式。
集雨补灌节水技术。这是利用自然和人工营造的集流面把降水径流收集到特定的场所,如蓄水窖(井)等,通过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实现降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每年应用集雨补灌技术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37%。
地面节水灌溉技术。目前生产商应用的地面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管灌、喷灌、畦灌、沟灌、滴灌、间歇灌、膜上灌等。其中,管灌可以将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喷灌可以将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80%。
内蒙古:多种模式发展节水农业
在内蒙古,如果没有滴灌实施,马铃薯的产量普遍在1000斤以下,有的甚至只能保住成本。如果发展滴灌,马铃薯产量普遍都在5000斤以上,平均下来,采取节水措施以后,增产都在40%至50%以上。同时,有专家测算指出,按照目前内蒙古发展滴灌的模式,一亩地需要投入1200元至1600元,但是效益很高。亩投入1200元的一般可以用2至3年,亩投入1600元的可以用10年。按亩投入1600元来计算,平均下来一年是160元,种马铃薯能够带来上千元的增收,如果种玉米,也能带来500元至600元的增收。
从2008年起,固阳县开始将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运用于农牧业生产,并把发展马铃薯作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同时探索出了村民联户种植和大户集约种植滴灌马铃薯的新模式,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园区,采用了全自动滴灌、移动式滴灌、太阳能滴灌、便携式滴灌等多种形式,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新技术,初步闯出了一条多模式发展节水农业的新路子。
吉林:节水灌溉面积持续增长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省份。近年来,吉林省形成了东部地区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中部地区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地区以补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板块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近几年,吉林省平均每年推广农田节水技术6000万亩次以上。全省旱田节水灌溉能力达到890万亩,完成水田干支渠防渗衬砌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吉林省又制定了“5年发展1000万亩节水农业”的目标。为此,吉林省将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和节水产品,应用国际上先进的滴灌、渗灌、微喷灌等技术,使粮食增产、让农民增收。
广西:节水农业技术助农增收
据统计,2010年广西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317.9万亩,经济作物每亩增收48元至278元;按亩平均增48元计,农民实现增收6.32亿元。
从2007年开始,广西就下大力气推行节水,并将示范项目经费纳入自治区财政预算,至今已设有节水技术示范点87个,仅2010年就推广1317.9万亩,涉及各类水果、蔬菜、茶叶等13个品种。此外,全区喷灌、微喷灌、滴灌(含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73万亩。与传统的灌溉相比,节水50%至70%,节肥20%至50%,增产5.1%至41.8%。
今年,广西将采取建设墒情监测网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抓好基础性工作等三大举措,计划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面积14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