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三亚600万元扶持设施大棚建设
2011-06-15   来源:青海新闻网   

  一手挥鞭吆喝,一手扶犁翻耕,这是农民传统耕作方式中一幅最典型的画面,它在中国农民的农业耕作中延续了数千年。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机推广步伐的加快,在民和这片富庶的河湟热土上,这幅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耕作画面正在一步步被打破革新。

  所谓农业机械化,其实就是逐步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过程。民和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说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民和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兴起,真正算起来也就是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受着国家农机购补政策的刺激和财政购机补贴力度的加大,拉动了农民投资,推动全县农机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字:截止2010年底,民和县农机总动力达35.9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56.1%,各类农用机械及配套农机具5.3万余台(套),比十五末增长23.2%,完成机耕35.8万亩、机播23.12万亩、机收6.72万亩,分别占到当年耕地面积的55.94%、36.12%、10.5%。全县农机服务经营户2.54万户,比十五末增长34.4%。实现农机经营作业收入7730.6万元,纯收入4842.8万元,户均收入1908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9%、62.3%、21%。完成农机项目投资999.4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了4.3倍。

  从这组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信息,那就是――农机化挺起了民和农业发展的脊梁。

  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年前,春播秋收期间,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二牛抬杠”,听的最多的声音就是农民扶犁挥鞭的吆喝声。而五年后的今天,在田间场院,我们听到更多的便是响彻耳边的隆隆机声,看到更多就是机播机收机脱的喜人画面。这种变化带来的便是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今天,由手扶拖拉机牵引的机械犁在30度的斜坡上耕作已不是难事。根据农民多年实践经验,在民和农区,特别是一些具备机械作业条件的山区,一台微耕机的作效是耕牛作效的10倍以上,一台三行播种机的效率是单行犁铧手工播种的4倍以上,而一台联合收割机的作效是一个人的100倍以上。

  当然,这样的机械作业效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节本增效,这一点,广大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2010年该县推广示范的3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就给了我们很好的见证。据了解,该县在川口、马场垣、古鄯等3个乡镇13个村实施的30140亩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实现增产53.25万公斤,增收120.56万元,节支212.52万元;而在北山乡牙合、罗家湾两村建立的1036亩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增产36.26万公斤,给农民带来72.52万元的收入。

  机械化带来的农业高效性,老百姓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今年春播期间,笔者在西沟乡麻地沟村田间地头采访时,得到实惠的农民都说:“有了农机,农民方便多了,以前的‘二牛抬杠’一天最多也耕种两亩多地,现在有了三行播种机,六七亩地一天时间就种完了,既省时又省力”。

  在今年推广的30万亩全膜覆盖种植中,一台台覆膜机更是大显身手,全县共投入的158台农机具,春秋季覆膜面积的20.8%都是有机械化作业来完成,不仅提高了铺膜质量,还为农民节支生产成本360万元。

  做为农业大县,为使农民真正得到农机化发展带来的实惠,该县认真贯彻中央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扎实做好农民购买农机补贴工作,拉动农民投资,扶持农民购机。据统计,该县自2005年实施农机补贴项目以来,补贴资金逐年递增,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204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143.98万元,购置各类补贴农机具8960台,受益农户7823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2%以上。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33.6%,比十五末增长5.3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还催生了农机服务新产业。随着农机推广步伐的加快和国家购机补贴扶持力度的加大,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新产业。这些新的农机服务组织,在积极解决劳力紧缺家庭农业生产困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薄的农机经营性服务收入。仅2010年,民和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耕、播、收、脱、松等机械作业环节完成服务面积1.04万亩,实现服务收入40余万元。民和连清农机专业合作社接写作业服务面积近7000亩,实现服务收入37万元。据统计,截止十一五末,全县农机服务经营户达2.54万户,比十五末增长34.4%,实现农机经营作业收入7730.6万元,纯收入4842.8万元,户均收入1908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9%、62.3%、21%。

  农民购买农机,不仅方便了农业生产,而且还发了“农机财”。西沟乡复兴村张富德俩兄弟于2010年9月购买了一台政府补贴的联合收割机,当年的麦收中挣了1万多元,今年为扩大作业范围,兄弟俩于5月23日从民和出发,远赴河南南阳农区,计划从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一边收割,一边往回赶,从冬小麦、春小麦到玉米全面收割,估计今年也能赚个5万多元。松树乡湖拉海村的陈永峰去年花了5000多元购买的一台政府补贴脱粒机,收完自家的庄稼后,就从毗邻的甘肃省红古区开始,由东向西沿途收割,一个麦收下来挣了近2万余元。据了解,去年秋收期间,民和县有600多户“麦客”,足迹近到海东地区的乐都、互助,远到甘肃的红古、永登、天祝、积石山等地区,收入好的达2万元,最少的也能收入4000―5000元。

  农机进了田,农民进了城。农机化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除了外出打工者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机下田忙碌完,农民进城赚了钱。

  随着农机作业功效的提高,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拉动劳务产业的兴起,打工浪潮席卷民和广大农村,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民和县完成劳务输出61.06万人(次),累计实现劳务收入25.29亿元。其中,2010年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11亿元。可以说,这与全县农机化水平提高有着密切得关系。

  “金秋采棉”是近年来迅速发展兴起的季节性劳务输出热门行业,每年八九月份,民和县大批的劳动力开始向新疆棉区涌集。但是,每年“金秋采棉”的黄金时节,也正值民和农民秋收打碾的农忙时节,农民不可能丢下地里的庄稼而去打工挣钱。

  如何实现“金秋采棉”和“秋收打碾”两不误,机械化就给农民解决了这一“两不误”难题。据介绍,按照以前靠畜力、人力,完成秋收打碾入仓至少也得需要一月有余的时间,而使用农机后,秋收打碾时间大大缩短,这为农民赴疆采棉挤出了更加充足的打工挣钱时间。去年,该县农民利用机械效率,及早完成秋收农活,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 3.3.万农民从新疆挣回采棉收入1.18亿元。

  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平安建设是保障。近年来,民和县在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平安农机”建设,大力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全县创建农机安全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8个、示范户380个,在这些示范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农机化事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农机事故率控制在0.8‰。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5747-1.html

标签:农机 大棚 建设 设施 扶持 万元 三亚

上一篇: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内蒙古五原县设施农业大发展
下一篇:永济设施蔬菜为农民增收插上“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