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山东省:玉米机播进入高峰各地立足抗旱保夏播
2011-06-22   来源:湖北农机化信息网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发展迅猛。在抵御自然灾害、夺取粮食连年丰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从2006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元,农机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越居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2%,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性跨越。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发展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积累和凸显,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求得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十分关键。

  一、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硬任务

  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开始研发水稻插秧机,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研究重点是如何实现用机械模仿和替代人力插秧,没有从水稻栽培方式改变的整体上进行系统研究,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开发应用进展缓慢。后来,日本在学习借鉴我国技术的基础上搞水稻生产机械化,注意全面考虑水稻品种、水土肥、秧苗规模化生产等因素,育秧、机插秧和收获一体化研究,成为了当今稻作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产的水稻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也因此行销世界。美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收获机械化的成功实现,也没有单打一,同样是走农机农艺融合的路子。纵观世界农机化发展的成就,无一不是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典范。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成为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1.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已经成为制约“十二五”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水稻育秧技术与机插秧技术配套问题日渐突出;玉米的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与机械化作业相互适应的问题急待解决;油菜、甘蔗、棉花机械化收获呼唤适宜的品种和机械化技术;马铃薯、花生等根茎类机械化、丘陵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问题,都与农机农艺不融合不配套有很大关系。“十二五”农机农艺不融合的问题如果继续存在,提高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将难以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将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粮食已经七年丰收,但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保证“十二五”粮食有效供给,国家提出2015年粳稻总产量增加200亿斤以上的发展目标,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成本,提高效益,调动农民种稻的积极性。“十二五”要实现粮食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必须加快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要实现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机械化的手段,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2.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条件逐渐具备

  一是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特别是病虫害、杂草的专业化防治对机械化需求增加,水稻、玉米、棉花、甘蔗和马铃薯等大宗作物收获的机械化要求迫切。许多农业科研机构顺应发展要求,着手研究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的课题。笔者接触的一些农业科学家在研究农业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同时,研究和使用相应的农机装备作为技术推广的载体,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机械化农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机械化农业时代的到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拉动前所未有,是传统人畜农业劳动时代不可比拟的。三是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趋势明显。国土整治、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为农机农艺一体的机械化作业模式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四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4到2010年的7个“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国务院、农业部出台若干意见和工作部署,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

  3.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职责义不容辞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是指导“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以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意见》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建立重点作物的农机化实验室,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具体办法由农业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制订”。以国务院文件形式专题论述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历史上是首次,充分彰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表明这项工作是政府部门职责所在。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加强相关的科研推广机制创新,将农机农艺融合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优势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按照现实与可能、重点与兼顾的原则,先易后难,分区域、分品种破解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鼓励科技力量强、经济实力雄厚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机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行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急需的技术装备,在加快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的同时,提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

  二、争取“十二五”农机农艺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集成,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关系到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关系到农业发展的质量。目前,农机农艺融合度低、各方关注不够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搞农机和搞农艺的人马各自为战、互不关联,农机农艺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例如,育种目标较多注重提高产量,新品种审定一般不注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审定委员中缺少了解农机化的专家);传统农业栽培技术的设计主要建立在手工劳动的方式上,较少关注适应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农业生产缺乏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宽行窄行宽窄行,密植稀植密稀植”若干个栽培方式多项排列组合。园艺式多样化的栽培思路有其优点,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作物生长,但增加了农机具开发的难度和使用成本,不适合大面积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农机装备研发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际不够,对不同种植区域作物品种形态、物性关注不多,闭门造车。运用力学、运动学等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对不同农作物的材料特性进行分析,筛选机械作业最佳技术参数,确定作业方式等基础性工作十分薄弱。许多农机制造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没有试验基地(农场),适应性、可靠性试验不够。有的企业信奉“跟随战略”,抄袭模仿,真正根据本地农业品种、栽培模式需要进行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滞后。“十二五”期间,必须有所改进和建树,扭转这种各自为战、相互不协调不关联的无序发展局面。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作物品种、栽培制度、农业机械、农民的传统种植方式等许多方面,要按照农机农艺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从农机化角度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解决的途径:

  1.加强实证研究,弄清问题症结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民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各地的农业种植品种多样、种植模式各异、收获要求不一,这不但直接影响机械化的使用,而且还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种植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种植模式不同,农机生产企业为满足市场的短期需求,所生产的机具种类多、批量小、价格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例如:山东省现有玉米栽培模式中存在着十几种玉米种植行距,其中约60%能够适用目前的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行距设置繁多,栽培模式各异对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影响很大,科学规范行距成为推动玉米收获环节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我国油菜生产也有类似情况,特别是南方地区移栽油菜,株型大、分枝多,角果易开裂,多熟制都给机械化收获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必须组织实证研究,建议选择水稻种植(插秧)、玉米收获、棉花、甘蔗全程机械化等生产环节组织农业科学家和农机专家联合调研。掌握栽培模式和机具的现状,研究提出生产路线和技术模式,制定相应的作业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完善种植技术体系,引导农机企业生产开发新产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机具,突破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桎梏。

  2.总结借鉴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经验

  农业机械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方面农垦国营农场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农垦农机化发展水平高、速度快,既有体制机制和投入方面的优势,也是农机农艺融合紧密的结果。许多农场始终围绕农业发展的全局推进农机化,按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要求,及时装备、革新、改装农机具。不断完善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每个环节农机农艺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实现了良性循环。可见农机农艺融合不是做不到,关键在于是否有意识地去做。要善于总结学习农机农艺融合的先进经验。在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江苏省一些市县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玉米生产上,山东省一些市县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这些地区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之所以能够突破,关键是找到了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的途径,形成了满足生产需要的发展模式。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3.不断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

  农机农艺融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需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首先是领导重视,要在决策层建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领导机构,各行业的领导共同研究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在管理机制创新方面,要转变观念,改变农机农艺部门“隔行如隔山、老死不相往来”的思维定势,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多联系勤沟通,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农机化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和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对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经常进行会商,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建议粮食高产创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增粮行动等重大项目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包括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技术内容,农机农艺措施一起制定,一起布置,一起检查落实,共同应对和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建设和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在经营机制创新方面,要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统一品种和种植模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在科研和推广机制创新方面,要改变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分离的科研和推广方式,建议在行业科技项目中增加农机农艺融合的课题,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队伍中增加农机化专家和技术人员比例,汇集各学科的科技人员协同工作。争取在 “十二五”期间建立集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为一体的研发和推广模式。

  三、“十二五”农机化工作者要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农机与农艺相辅相成不断融合的过程,没有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就没有全盘机械化。随着农机具的使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农机农艺不协调的情况不断增多,比较明显的是水稻插秧、玉米、棉花甘蔗收获等,围绕修改农机还是修改农艺,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既不是单纯要求农艺服从农机,也不是要求农机服从农艺,归根结底是两者的发展都要服从效益原则,在效益原则指导下,改什么合算就改什么,追求单位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十一五”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大量使用机器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各种资源利用率。因此,“十二五”要从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角度出发,设计或选择农机农艺融合的方案。农机化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首要任务是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精通工程技术,还要钻研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了解品种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完善知识结构;要改变思维定势,突破部门和专业分工的局限,多接触多沟通,按照农艺要求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组织机械化生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还田、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选择若干作物,制订具体的示范标准,结合生产实际创建农机农艺融合的示范区,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增产增收。

  1.以玉米机械化为突破口,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现实途径

  玉米生产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融合度低的问题十分典型。我国玉米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机械化生产方式明显地受到玉米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制约,制订种植与收获技术模式相协调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已成为推动玉米机械化生产的迫切需要。现有的种植、收获技术模式是在传统的人工作业基础上发展和沿袭下来,有些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十二五”期间,认真总结各地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做法,在推广良种的同时推广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玉米栽培既要考虑充分利用光热和水资源,也要从有利于发挥玉米收获机械作用的目标出发,重点解决农艺配套和品种选择问题,推广科学合理的种植规范,关键是规范行距,实行统一的玉米机械化种植,合理配套玉米收获机械,大幅度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率和经济效益。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已经会同玉米育种、栽培专家和有关部门着手开展工作,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探索建立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的途径和方法,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建立玉米机械化种植作业技术体系方面有所进展和突破。

  2.以农机手培训为切入点,推广普及农机农艺融合的实用技术

  建议农机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修订编写教材,改进教具,通过大力组织实施对农民的培训,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手,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配套、相促进的技术。例如,近几年农业科学抗旱中采用的免耕播种、机械化镇压保墒、节水灌溉等抗旱技术等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知识新技术,走出一条靠农民创造、靠市场运作、靠服务完善的路子。只有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得到更大更有效的发挥,农机农艺融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3.以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充分认识和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农艺融合中的优势作用。许多合作社不仅仅搞农机化作业,还要参与产前的生产资料、农机具准备,产后加工,既搞农艺也用农机,参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最终农产品的提供者,他们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认识既简单又高明,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和现实的需求,创造了许多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做法。要依托这类合作社,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的生产特点,推广示范一批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先进技术,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把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十二五”期间,要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着力点,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跨越。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5577-1.html

标签:农机 各地 立足 高峰 进入 机播 山东省

上一篇:麦收胜券在握机收率继续提升
下一篇:全国三夏跨区信息服务中心实现“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