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岷县设施农业凸显生机
2011-06-24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技术设施更新推广难、蔬菜品种结构老化、蔬菜产业链短等已成制约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县大棚蔬菜产业需增加投入,推动农业设施技术更新,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做大做优做强。

  “大棚菜”富民一方

  614,和县历阳镇城南,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静静地沐浴着久违的夏雨。大棚里,早黄瓜和秋延椒都已收获完,茄子的收获已接近尾声,但一人多高的进口茄子“树”仍然枝繁叶茂,一根根塑料带从棚架上空垂下将茄蔓吊在空中。同行的县蔬菜办副主任张太保数了一下身旁的一棵茄子“树”,共有五节挂果层。 “像这种二代新型大棚里的‘吊蔓’茄子,可以多层生长果实,每亩产量可达14000斤,比普通种植茄子产量增产5成,增值近60%以上。 ”张太保告诉记者。

  “前茬种的是秋延椒,通过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技术,到3月下旬上市。 ”沈朝村菜农李世友笑着对记者说,今年春节时,辣椒的价格一度跌至0.8元一斤,但到3月份时,却如同坐了火箭一路飙升,最高时卖到了9块钱一斤,他家10亩大棚的保鲜椒,收入近30万元。

  今年和县遭遇大旱,二代新型大棚良好的保湿效果和微滴灌技术的配合使用,使李世友的蔬菜没有因旱灾而减产。张太保说,那些一代棚或小弓棚菜农并没有这么高的收入。由于二代新型大棚推广缓慢、大棚蔬菜品种较少、蔬菜产业链短、周边地区蔬菜产地的崛起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目前,和县的大棚蔬菜产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老三样”制约发展

  和县现有的蔬菜大棚棚型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有近30年历史,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在不断改进,但基本结构并无变化。这种棚的最大缺陷是采用小拱棚上加草帘的内覆盖形式保温越冬,无法进行高架作物栽培或吊蔓栽培,极大限制了反季节栽培的种类和方式的多样化、上市期的最佳化、上市量的均衡化以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甚至还影响到产品的标准化。

  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设施的更新,为此,县农业部门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已成功研制出了二代新型大棚,能够有效突破棚体限制,提升蔬菜种植的产量和效益,但由于新型大棚的一次性投入相对较高,许多菜农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棚体改造,因此推广缓慢。传统棚型严重制约了蔬菜新品种的种植,使得菜农对许多名优蔬菜徒叹无奈。多年来品种单一,主要是辣椒、茄子、西红柿等传统品种,如今的市场消费,人们的口味日趋多样化,“老三样”自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棚型限制了蔬菜品种的丰富,蔬菜品种的单一又制约了蔬菜产品的深加工,影响产业链的延伸。和县蔬菜的产业链相对较短,主要集中于种植生产,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尤显不足。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蔬菜产地,目前全县只有4家蔬菜加工企业。企业以作坊式的蔬菜切片、晒干、浸泡、腌制、酱制为主,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蔬菜效益的最大化。

  “大菜园”寻求突破

  “和县蔬菜产业要实现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突破自我。 ”张太保说,比较传统农业,设施农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技术性和可控性。使用二代新型大棚,可以很好地控制蔬菜的生长条件、生长期、上市时间,还可以此为平台,进行技术创新和综合应用。二代新型大棚与“吊蔓”技术结合可以增加蔬菜产量,与微滴灌技术结合,抗旱效果十分明显。

  张太保认为,首先要帮助菜农破除“小富即安”观念,放远眼光,加大新型设施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力度。二代新型大棚一次性建造成本约每亩2.2万元左右,使用寿命12年至15年;农户对一代棚稍加改进,就可直接升级换代成二代新型大棚,每亩只需1.2万元。根据县政府奖补政策,建新型二代大棚每亩还可享受1万元财政奖励。向菜农算清了这个账,推广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同时,要在丰富蔬菜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上下功夫。要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帮助菜农选择适合和县大棚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大幅度增加精细瓜菜的种植面积,发展绿色有机型、营养保健型、特色多样型等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的优势蔬菜。

  此外,延伸蔬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以来,和县全面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二代新型大棚的普及和蔬菜产业相关设施技术的革新,努力促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5532-1.html

标签:农机 生机 凸显 农业 设施

上一篇:我省出台设施农业设备补贴办法最高200万
下一篇:庆阳市农机局开展卷帘机安全使用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