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戈壁,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荒凉、干旱、寸草不生的景象,人烟稀少、贫穷落后也往往是这些地区的代名词。然而,记者近日在山地和戈壁占90%的新疆克州采访时,看到的却是亩亩良田、片片绿洲,以及先进的戈壁设施新农业。下面,请跟随记者走进克州,感受戈壁滩上农民们的幸福生活。
克州深处内陆,降水稀少,全州土地以山地、戈壁、丘陵和草场为主。长期以来,当地人多以游牧为生。而随着人口的增加,牧草资源逐年减少,过度放牧情况日益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自2010年中央启动第二轮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大力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在克州的戈壁滩上建起温室大棚,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指挥部副总指挥张鉴对记者说:“这里大部分游牧民一年人均收入大约只有1500块钱,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所以我们很重要一条就是让牧区的老百姓转移到其他地方来。(同时),我们引进江苏的先进农业技术,帮他们在大棚里种瓜果、蔬菜,这样就使得转移出来的一部分牧民有收入,留在牧区的牧民数量减少了,人均拥有的资源就增多了,这样也可以增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路径,既让农牧民安居,又帮助他们增收。”
从去年起,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图什、阿合奇、乌恰三县市,计划在2011至2015年投入援建资金1亿多元人民币,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并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和培训当地农牧民掌握大棚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克州首府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建起的戈壁产业科技示范园就是其中一项援建成果。
松他克乡26岁的青年农民马木提江・白克艾力就是大棚种植中的一名积极分子。在没有进行大棚种植之前,他主要依靠打零工来养活一家四口人。送他克乡去年推广大棚种植,他家分到了三个大棚。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如何在大棚中种植黄瓜、辣椒、西红柿、西瓜等多种蔬菜、瓜果。而大棚种植,也让他家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他说:“没有种大棚之前,我家的生活特别困难。每天就是打零工,没有多少收入。去年政府给了我3个大棚,第一年种下来,就有很大收获,使我家人均月收入由以前1500元增加到2500元了。”
赚了钱,马木提江・白克艾力给家里添了电视机和摩托车,生活改善了,出行也方便了。除了增收,发展设施农业也帮助当地农牧民基本实现了蔬菜自给。马木提江・白克艾力的妻子努尔比亚・斯马义高兴地说,进行大棚种植以后,她家里的伙食丰富了不少,她说:“以前家里的菜、面粉、肉都要从街上买,现在种了大棚以后,菜就不用我们买了,只要吃自己家里种的菜就可以了。”
松他克乡党委副书记阿布都如苏力・依玛木告诉记者,如今,全乡80%以上的农牧民都已接受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而在克州,像松他克乡一样依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地区还有很多。阿布都如苏力・依玛木说,相信在中央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在江苏对口援建项目的支持下,克州人民一定会用辛勤与汗水在戈壁滩上浇灌出幸福之花。
走进科技园,记者看到,一座座温室大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然而低头看去,脚下的土地却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进入大棚,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地,西瓜、甜瓜等各色瓜果结满枝头,恍如站在土壤肥沃的绿色平原。松他克乡党委副书记阿布都如苏力・依玛木告诉记者,一年前,江苏的援疆干部们来到克州,带来了建设大棚的资金,也教给了当地农民温室大棚种植技术,他说:“原来这个地方没有农业,是戈壁,就是放羊的地方,一个农民都没有。老百姓不搞科技,也不相信科技。关于大棚,以前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就没接触过这样的事情,从对口援疆以后,从去年8月开始,援疆来的干部培训当地的技术人员(学习)设施农业、园艺业、养殖业,培训的资金全部由援助资金来支出。”
阿布都如苏力・依玛木还说,当地政府去年把援建的大棚免费提供给农民,并免去第一年大棚使用的电费、水费等费用,鼓励农牧民开展大棚种植。然而,让世代以游牧为生的百姓相信荒滩上也能长出庄稼和水果,这使当地的技术人员颇费脑筋。松他克乡技术员力提甫・阿不都克力木说:“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我们就带他们到别人种的大棚里去,让他们自己看种大棚的长的庄稼,让他们和种的农民进行交流,这样的效果特别好。回来以后,他们就有种大棚的积极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