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豆角之乡”闻名遐迩的朝阳县台子乡抢抓时机,迎难而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共建设了8000余亩保护地大棚,目前已大部分投入生产。此举不仅为我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做出了其应有的突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大大加快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产业再添“当家花旦”,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不谢大戏演绎得异常生动和丰富多彩起来,农业产业进入了新的春天。
入夏以来,气温一天高似一天,然而比这气温还高的是台子乡众多大棚户紧张忙碌于温室中的火热情怀。当记者随机来到六家子村500亩温室小区乔彩珍的大棚里时,她和丈夫正在为二茬香瓜生产忙活着。“咱这温室香瓜头茬已全部结束,一栋棚产量达1万来斤,4栋棚总计收入有20多万元吧。”乔彩珍用毛巾擦了擦满头的汗水笑逐颜开地说,“原先没弄过大棚,日子过得一般化,去年咱家一股脑扣了4个种香瓜大棚,钱嗖嗖往兜里进。这可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和农业技术干部指导帮助啊。”这是台子乡众多设施大棚经营户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台子乡位于朝阳县西部,大凌河南岸,有耕地3.97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就达1.8万亩。农民多年来有种植豆角及裸地菜的传统和习惯,已打造出了“豆角之乡”的美誉,许多农户依靠此主导产业走上了致富增收的坦途。相形之下,使得这里的保护地产业一直没有大的起色。去年,我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的出炉,为全乡此项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一场以温室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战役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自去年6月份以来,该乡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土地调整工作组和工程推进组,乡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到村屯农户,做工作,调土地,搞规划,强力推进全县保护地建设。同时,乡里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采取反租倒包、农民合作等形式,2010年仅在李杖子、东窑、大沟门三个村调整保护地建设用地5000亩。据了解,该乡设施农业建设发展凸显了3个主要特点。一是建设主体多元化。他们在招商引资引进企业的同时,积极吸引本乡在外地打工创业者返乡建棚,同时使各村重点农户进入设施农业中,充分发挥典型带动,效益影响的先导作用。像农民张俊阁在沈阳做买卖去年回到家乡建设了设施小区;还有搞建筑承包的李胜杰,刘建学,张贵华等一批具备一定实力的本乡人建起了设施温室,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建棚的信心和积极性,逐渐由星星之火演变成了燎原之势。仅一年多的时间,全乡保护地面积就发展到了8000余亩。
二是棚体建设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该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户意愿,在建设中本着棚体模式“四位一体”、暖棚和冷棚共举,建筑模式墙体砖垒、土砌与麻丝带堆筑齐上的实事求是原则,使设施农业建设凸显了科学、高效、节约、易行等诸多优势特点。像牟杖子村在沙滩上造地,建起了300亩大棚小区,平均每栋棚长120延长米,温室彩纤维袋装土垒墙、钢筋骨架结构;东窑村800亩设施小区,全部采用土方砌筑,动土方量在85万立方米左右;六家子村建设的300亩大棚小区,棚长80-270延长米,全部实施的是红砖垒筑。
三是棚内生产作物品种多元化。该乡大棚生产分为几个区域,一是以“黄冠”为主栽的香瓜生产;二是以番茄为主的蔬菜生产;三是食用菌生产;四是冷棚辣椒制种生产。全乡各个村,各个设施小区生产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区一业”特色鲜明的保护地发展模式。乡里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及小组,为所有设施农业小区不同品种作物种植户“量体裁衣”,提供全面周到的技术服务,使大棚生产初步显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发展势头,为广大农户致富增收添加了无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