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放牧满山跑,现在我们进温室种蔬菜,全家人在一起生活,收入也越来越多。”7月6日,正在温室大棚忙着采摘辣椒的努尔别克微笑地告诉记者,临了他还大声补充道:“这多亏了我的好兄弟沙里甫,没有他,我们60多户哈萨克族牧民不会这么快种好温室大棚、过上好日子的。”这个好兄弟就是特克斯县库尔乌泽克农村社区设施农业基地党员示范户、农业技术服务特色党小组长沙里甫,在基地像努尔别克这样的“温室亲戚”还有63家。
说起沙里甫还真有些讲头,2000年,国营牧场改制后,沙里甫夫妻与许多哈萨克族职工一起下岗,成为了农民,生活陷入困境。那时,政府正在推广设施农业,沙里甫便大胆地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承包了1座温室大棚,虽然当年种植的秋延晚西红柿只收入了3000元,可选中路子的沙里甫硬是坚持了下来。靠着村党支部“火种”项目的支持,凭着自身的钻研和勤奋,现在沙里甫已发展到了3座温室大棚、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从帐篷走进温室大棚的新型哈萨克族农民的代表,沙里甫还被村党支部任命为基地农业技术服务特色党小组长。
生活富裕起来的沙里甫经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玩,看到沙里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很多牧民很是羡慕,“沙里甫种温室大棚发财了。”一传十、十传百,按沙里甫的话说:“天天都有哈萨克族牧民来看温室大棚,他们还是很想种温室大棚,可就是不懂技术。”沙里甫趁机向他们宣传村党支部发展温室大棚的优惠政策、种植温室大棚带来的收益,并以农业技术服务党小组长、党员示范户的身份,拍着胸脯保证技术服务到位。这些渴望摆脱贫困的哈萨克族牧民,开始了自己从牧民到农民的蜕变之路。就这样,沙里甫和陆续来到基地的哈萨克族牧民结成技术帮扶对子,几年间,这样的“温室亲戚”就达到了63家。
努尔别克是沙里甫最早结对的“温室亲戚”之一。温室大棚种植是个技术活,习惯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努尔别克不懂种植技术,使温室大棚的小芽苗不是生病影响产量,就是温室大棚太冷冻着了,效益一直不好,家里生活也没改善,努尔别克一度很颓废,甚至想放弃温室大棚的种植。沙里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乎每天都去一趟努尔别克的温室大棚看湿度、调温度,指导努尔别克定苗、喷药,分析优劣苗原因,鼓励他参加蔬菜种植培训班等。贴心的帮助让努尔别克种植蔬菜技术得到提高,发展设施农业的劲头更足了,仅去冬今春签订的彩椒订单就可收入2万元。
哈萨克族牧民吾热孜别克也是在看了沙里甫温室大棚后,2006年决定搞温室大棚来改变生活。刚到基地的吾热孜别克,人生地不熟,生活困难的他没有多余的钱维护温室大棚、购置物资。沙里甫一一看在眼里,多方跑动协调,并通过合作社以最低价格为吾热孜别克购置了温室大棚所需的草帘和棚膜,还帮助吾热孜别克维修大棚,细心传授技术,积极建议吾热孜别克尽快加入合作社,及早签订西红柿、彩椒种植合同,做到产销有保障。几年过去了,吾热孜别克由2006年纯收入6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实现了牧民向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能手的转变。
由于沙里甫的带动和帮扶,基地的少数民族种植户占到了温室大棚种植户的49%,基地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温室大棚种植区。2011年,基地凭借草莓、西红柿等5大类果蔬品种优势,计划以果蔬服务中心为平台,拓宽果蔬生产、加工、保险、销售、服务“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子。
如今,63家哈萨克族温室大棚种植户有的已脱贫致富,有的正在努力致富,有的开始帮助其他温室大棚种植户,有的盖起新房、买上摩托车,有的计划再发展几座温室大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打算。
相比基地其他种植户的变化,沙里甫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就种植3座温室大棚,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助更多的人致富,谁让我是技术服务党小组长。”
说起沙里甫还真有些讲头,2000年,国营牧场改制后,沙里甫夫妻与许多哈萨克族职工一起下岗,成为了农民,生活陷入困境。那时,政府正在推广设施农业,沙里甫便大胆地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承包了1座温室大棚,虽然当年种植的秋延晚西红柿只收入了3000元,可选中路子的沙里甫硬是坚持了下来。靠着村党支部“火种”项目的支持,凭着自身的钻研和勤奋,现在沙里甫已发展到了3座温室大棚、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从帐篷走进温室大棚的新型哈萨克族农民的代表,沙里甫还被村党支部任命为基地农业技术服务特色党小组长。
生活富裕起来的沙里甫经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玩,看到沙里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很多牧民很是羡慕,“沙里甫种温室大棚发财了。”一传十、十传百,按沙里甫的话说:“天天都有哈萨克族牧民来看温室大棚,他们还是很想种温室大棚,可就是不懂技术。”沙里甫趁机向他们宣传村党支部发展温室大棚的优惠政策、种植温室大棚带来的收益,并以农业技术服务党小组长、党员示范户的身份,拍着胸脯保证技术服务到位。这些渴望摆脱贫困的哈萨克族牧民,开始了自己从牧民到农民的蜕变之路。就这样,沙里甫和陆续来到基地的哈萨克族牧民结成技术帮扶对子,几年间,这样的“温室亲戚”就达到了63家。
努尔别克是沙里甫最早结对的“温室亲戚”之一。温室大棚种植是个技术活,习惯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努尔别克不懂种植技术,使温室大棚的小芽苗不是生病影响产量,就是温室大棚太冷冻着了,效益一直不好,家里生活也没改善,努尔别克一度很颓废,甚至想放弃温室大棚的种植。沙里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乎每天都去一趟努尔别克的温室大棚看湿度、调温度,指导努尔别克定苗、喷药,分析优劣苗原因,鼓励他参加蔬菜种植培训班等。贴心的帮助让努尔别克种植蔬菜技术得到提高,发展设施农业的劲头更足了,仅去冬今春签订的彩椒订单就可收入2万元。
哈萨克族牧民吾热孜别克也是在看了沙里甫温室大棚后,2006年决定搞温室大棚来改变生活。刚到基地的吾热孜别克,人生地不熟,生活困难的他没有多余的钱维护温室大棚、购置物资。沙里甫一一看在眼里,多方跑动协调,并通过合作社以最低价格为吾热孜别克购置了温室大棚所需的草帘和棚膜,还帮助吾热孜别克维修大棚,细心传授技术,积极建议吾热孜别克尽快加入合作社,及早签订西红柿、彩椒种植合同,做到产销有保障。几年过去了,吾热孜别克由2006年纯收入6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实现了牧民向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能手的转变。
由于沙里甫的带动和帮扶,基地的少数民族种植户占到了温室大棚种植户的49%,基地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温室大棚种植区。2011年,基地凭借草莓、西红柿等5大类果蔬品种优势,计划以果蔬服务中心为平台,拓宽果蔬生产、加工、保险、销售、服务“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子。
如今,63家哈萨克族温室大棚种植户有的已脱贫致富,有的正在努力致富,有的开始帮助其他温室大棚种植户,有的盖起新房、买上摩托车,有的计划再发展几座温室大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打算。
相比基地其他种植户的变化,沙里甫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就种植3座温室大棚,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助更多的人致富,谁让我是技术服务党小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