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以前种植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时,一亩地一年收割一季,收入1000多元。现在种植大棚蔬菜,四季都可以种菜,一年收获三茬作物,一亩地收入能到20000多元,是以前粗放种植大田作物的20多倍。”小王庄镇李官庄种植大户徐桂艳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收入上的变化得益于他们从去年开始进行的设施农业种植。
大港土地盐碱瘠薄,为使涉农街镇农民切实提高种植收入,大港近年来提出了“高标准规划设施农业”的思路,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港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文权告诉记者,只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将设施农业打造成为农民致富的增收点、参观考察的闪光点、旅游休闲的新景点。
如今,大港已建成种植业设施3000亩,建成新型节能日光温室1200栋;今年计划再建3000亩,目前已建成900亩,在建1200亩;种植品种日益丰富;大棚改造逐年升级。初步形成了小王庄镇、中塘镇、港西街设施种植业重点区域。预计到“十二五”末,大港设施农业面积将达10000亩。日前,记者来到以上三个区域,探寻大港设施种植业迅速崛起的“良方”。
多元化品种创高附加值
以先进的技术支撑为依托,港西街沙井子三村将设施农业发展到了“太空”,他们与解放军总装备部天津和鑫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本市唯一“太空蔬菜园”。已有50多个大棚采用搭乘“神舟七号”遨游太空的二代蔬菜种子进行了太空蔬菜、花卉的栽种实验,实验结果丰硕,太空蔬菜较普通蔬菜产量高、抗病虫害性能好,营养价值高、果实大、生长速度快,维生素含量也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同时为农户带来高附加值作物,市场前景广阔。今年,该村还将建10000平方米智能温室进一步进行太空蔬菜的栽种实验,并将在全村全部1280亩大棚、温室进行太空蔬菜大规模种植,以新型种植模式带动农户致富。
坐落于小王庄镇的滨海现代农业蕈菌产业科技园总经理陈金卫告诉记者,通过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该科技园引入了本市从未种植成活的白灵菇,突破了该品种种植技术难题,成功种植白灵菇。他说,这种高端的菌类市场认知度高,收益丰厚,白灵菇在市场上每斤可以卖到10到12元不等,他们生产的白灵菇在市场上总是供不应求。目前已投入运营的12栋2000平方米的大型日光温室,每年12月至次年4月间种植白灵菇可达15万公斤。同时,该科技园还吸纳当地失地农民,带动就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又一好渠道。
记者在科技园看到,西南侧的白灵菇工厂化车间已经全面开工,建成后将日产7.8吨白灵菇,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
全方位帮扶调动农民积极性
大港农林畜牧局李相岭科长介绍,为鼓励设施农业建设,提供农民种植积极性,大港整合各农业部门的技术力量和科技资源,引进专业人才,成立专业服务队,通过培训、参观等形式,既为承包户选种源,也进棚教授育种方法。同时大力推行认定认证,注重品牌建设,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加强产品推介,提升品牌价值,实施订单生产、农超对接,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着力解决了发展中的市场瓶颈。
目前,几乎每个设施种植业园区都与市农科院、市农学院等教科研部门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确保大棚生产稳度技术关。同时,帮助农户以“农超对接”等形式拓展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徐桂艳告诉记者,由于大棚蔬菜新鲜、无公害,附近的商户都主动到大棚来收购作物,邻近的企事业单位也慕名来批量购买,一家连锁超市也与他们达成了长期进货协议。
大港还制定并出台了“产业结构优化奖励办法”、“促进设施种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扶持政策,参照本市、新区补助政策,给予1:1:1配套补助,同时对规模园区的机井、路、供水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相应补贴。
汇聚生态特色建设施农业示范地
李相岭介绍,发展设施种植业必须向市场要效益,使农产品及其附属品都成为商品、产业,就是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关于发展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精神的贯彻。当前,大港已经开始了积极地探索。
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蕈菌科技产业园已初见端倪。12座温室先行投产,已和河北省、北京(李锦记)以及韩国、美国的企业签订了购销“大单”。全部投产后,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将对外开放,让人们直观了解“菌类”。
中塘镇正在兴建的600亩冷棚,为各类蔬菜提供“越夏”条件,探索的是“周年生产,常茬栽培”的种植模式。在园区设计蓝图上,更是体现了采摘园的元素。
太平镇的皇家御枣园、沙井子三村正在开发的“太空蔬菜园”,均是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兼顾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