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行风是执政形象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农机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行政管理、强化公共服务为重点,以构建长效推进机制为目标,把政风行风建设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政风行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融合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标本兼治和纠建并举,使工作作风有新转变,行政执法有新规范,服务水平有新提升,行业风气有新改善,加快发展有新成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满意度,为全面实现农村各业机械化提供坚强保证。从全省看,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强机惠农政策实施,重点抓好阳光操作。为把实施强机惠农政策打造成“农民满意和政府放心”工程,一是要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宣传形式要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宣传方法要符合农民习惯,宣传手段要尽可能贴近基层,通过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策规定的知晓度,消除盲区,增进认同,为组织实施奠定基础。二是要坚持阳光操作。将报名、审核、确认和监管等工作全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确保程序透明、运作规范,提高政策实施的公信度。特别是受益对象的确定,操作要公开公正,方法要群众认可,结果要进行公示。三是要严肃工作纪律。认真落实农业部和省里的各项规定要求,着力提高执行力,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坚决纠正违规向农民预收费用、向企业收取费用、强行指定补贴产品和经销商以及不按规定内容、学时进行农机培训等现象。对违规操作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责任。
――农机安全监管,重点抓好规范执法。一是要规范执法。正确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严格执法主体、执法范围和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该管的一定要管实管好,做到管理到位不失位,不该管的绝不涉足,防止越位乱作为。对超范围和跨区域为农机挂牌以及超权限查车、罚款等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各级都要定期对规范化执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今年省里要展开对违法、违规挂发农机牌照的情况进行整顿清理,各市要先行一步进行自查、自清工作。二是要文明执法。不断深化文明监理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倡导文明用语和微笑服务、零距离服务,切实纠正一些地方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三是要人性化执法。坚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每一次执法当成为民服务、帮民解困、保民平安的具体行动,通过执法向机手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杜绝粗暴执法、简单管理和以罚代管行为。四是要科学执法。尤其在行政处罚上,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抓紧制定农机安全监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努力做到宽严适度、标准一致、处罚公正。
――农机行政许可,重点抓好政务公开。农机部门承担着农机牌证核发、驾驶培训机构资格认定、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等六项行政许可管理职责。管理水平如何,行政效能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农机部门的社会形象。各级农机部门要高度重视“窗口”建设,既要抓“硬件建设”,又要抓“软件升级”,既要严格依法管理,又要提供一流服务,切实提高行政水平。要根据农机行业特点,通过网站和政务公开栏等多种方式,全面公开管理事项、执法依据和办事程序,增强审核、认定和监管的透明度,向社会做出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办理时限等方面的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按照省政府网上政务大厅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机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加快农机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努力方便群众,提高工作效率。
――维护农民和机手利益,重点抓好现实问题。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把满足农民和机手对农机化的现实需要作为推进工作、谋划发展的第一要务,尽农机所能,想群众所想,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一要加强农机质量管理。按照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严格鉴定工作规范,组织好质量调查及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评选、打假护机等活动,把好产品质量关。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水平。要认真受理农机投诉,健全完善各级农机投诉机构网络,积极调解,切实维护农机使用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限期办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要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把农机跨区作业作为服务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做好为跨区作业机手减免通行费用,提供转场通行、气象预报、市场信息和作业用油等配套服务,组织好“明星服务队”创建活动,不断扩大跨区作业的规模效益。三要扶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按照有完善基础设施、有良好运行机制、有健全财务制度、有较大服务规模、有显着综合效益的“五有”建设标准,强化对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和政策扶持,组织开展“明星农机合作社”创建活动。依托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和规模化作业,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机的共同利用,使更多农民共享到发展成果。四要加速推广农机化新技术。为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推广的需要,着力健全服务公益、支撑有力的推广体系,完善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在继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上下工夫,在重点突破经济作物机械化上做文章,在全面推进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业机械化上求实效,提高农机化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