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部确定103家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
2011-08-23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日前,农业部公布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组成框架,其中包括1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6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5个科学观测实验站。综合性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建立的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6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农业部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水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5个科学观测分别是农业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草原畜牧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林果棉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农机制造工艺科学观测实验站。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的集体发力,我国农业装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有望大幅度提升。

  实验室建设亟待“升级换代”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业装备领域科研实验室体系主要分三类。一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设立的农业装备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如“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农业部和教育部等设立在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部门重点实验室,如农业部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大学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等;三是部分地方政府设立在省属农机科研单位或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如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市设有农业装备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

  但是,与农业工程领域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需求相比,我国科研实验室基地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

  顶层布局不够完善,建设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实验室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机化科研机构数和科技人员人数不断减少,到2008年,归口农业部管理的农机化科研机构89个,科技人员2262人,分别比2000年减少41%和29.3%,而真正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不足一半。全国建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的高校和研究单位仅30余家,农业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尚未设立,农业部农业装备领域实验室仅3个(农业装备2个、渔业装备1个),北方旱作区、丘陵山地、畜牧业等领域尚未布局,不能满足农机化共性或区域技术的需求。

  创新任务不饱满,学科定位不明确也制约着实验室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机化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十五”期间全国用于农机化重大科研项目研发的国家财政投入仅2800万元,“十一五”虽大幅增加,但也仅为6亿元。科研项目投入以竞争性为主,过度的项目竞争致使实验室研究工作围绕经费转,科研定位不准、职责不清、任务不稳定,缺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验室缺乏固定的运转经费,主要依靠项目经费来维持日常运转,开放课题、学术交流等正常的开放和运行活动无法保证。

  科研条件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减缓了实验室发展的动力。大部分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只挂牌、不投入”,“重建设、轻运行”现象突出存在。省属或转制为企业的农机科研院所大部分科研条件建设资金来源于市场开发收入,科研用房和用于公益性研究的实验土槽、仪器设备等多年得不到修缮或更新。大部分高校农业装备实验室条件建设侧重于教学功能,无法满足农业装备科研实验的需要。

  同时,缺少田间试验基地,科学数据积累欠缺让实验室“先天不足”。样机田间试验是农业装备研发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部分高校或科研单位没有独立的农业装备田间试验基地,多临时租用农户田地开展样机的田间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历史试验数据对比的可靠性差,研究周期延长,同时增加科研成本。

  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势明显

  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建设对优化现代农业装备科研项目、平台和人才布局,构建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现代农业装备实验室体系,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机械化技术的巨大需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专家分析,通过实验室建设,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协作,分别承担“创新链”中知识原理创新、关键部件和整机结构设计和工艺创新与产业化任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机化科研分工不明、上中下游科研内容和形式趋同化的问题。高等院校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负责知识原理创新;科研单位承担技术路线制定、关键部件设计计算、室内模拟试验、田间样机试验和试验结果分析等;企业承担试验部件和试验样机的试制,小批量的多点试验,正式产品的开发、工装和装备、正式产品的投入等。

  实验室体系建设对推动研发、制造、农艺的交流融合大有裨益。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农业装备科研成果停留在一两台样机阶段,或是与农艺要求不匹配,或是制造工艺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不能转换为市场产品,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主要原因是研发、制造、农艺结合不紧密。通过实验室建设,为上中下游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科研活动和成果应用搭建交流平台,为农机农艺专家提供经常交流探讨的机制,从系统构建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的高度,布局科研开发、技术集成和成果产业化活动,实现农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受科研投入不足、农机科研院所转制等影响,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和人才基础比较薄弱,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比较落后,有些关键部件结构和强度设计还是凭经验判断。在长期科研实践活动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创新理念、研究方法和手段各有侧重。通过“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实验和试验条件建设,凝聚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围绕同一个科学或技术问题协同攻关,能够大大缩短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周期,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

  另据了解,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农机设计制造和管理应用方面有许多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多样,区域社会经济情况各异,东北及农垦等种植规模较大地区的农业装备设计与应用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南方和丘陵山区农业装备设计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轻便型农业机械发展之路。通过实验室建设,搭建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聘请知名农机设计专家或学者到实验室学术交流或短期工作,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农业装备设计与应用理念的重要途径。

  学科群建设目标明确

  近年来,在农机作业市场需求拉动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1年达到175亿元)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最好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业装备结构逐步改善,作业领域逐渐拓展,2010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但是,我国农业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和农机化作业水平“三高三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另外,由于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原因,不少农机产品性能和质量不稳定。我国农业装备技术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

  农业装备学科群的组建和运行,必将为破解这些矛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据悉,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建设的总体布局将按照优势融合、学科齐全、利用存量、培育潜力和服务产业等原则,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创新实践活动,立足现有基础,按需择优建设。

  农业装备学科群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依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围绕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渔业等三大领域的机械化共性技术和区域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基础和关键部件、农机性能质量评价与安全鉴定技术等研究,形成优势明显、条件优良、分工明确、任务稳定、运转高效的“学科群”创新体系。

  “学科群”按照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三个层次建设。在现有农业部农业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建立1个引领学科发展、凝聚行业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综合实验室;充分发挥依托单位的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建立6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及5个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通过实验室体系建设,满足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以及产业发展急需的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和保护性耕作等领域对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需求,提升现代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现代农业装备学科发展,凝聚行业高水平人才与团队,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

  据了解,“学科群”将主要围绕世界农业装备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农业装备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研究、相关农业机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根据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领域总体规划,结合农机领域学科现状和研究基础,确定学科群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4517-1.html

标签:农机 技术 示范 单位 装备 农业 确定 全国 设施 农业部

上一篇:内蒙古乌兰察布市:140万亩节灌马铃薯丰收在望
下一篇:宁夏金凤区:设施农业技术中心服务移民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