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官庄乡不近城、不沿路,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乡镇。近年来,这个乡靠“种大棚”鼓起群众的腰包。而提到种菜致富,乡亲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大棚党支部”。
2007年,官庄乡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兴乡富民的突破口,经过近4年的努力,产业为农民带来收益4800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一个经济弱乡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乡党委书记胡福岗说,是“因为大棚党支部把党的旗帜亮到了经济建设的最前沿,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在蔬菜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一次性投入大、有风险,一些群众存有畏难观望情绪,乡党委将基层党建与蔬菜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时刻由党员干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说句心里话,如果当时没有村里那几个党员带着干,我还真没有勇气第一批建大棚。”官庄村的曹玉艳说,现在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技术能手,也成了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随着该乡蔬菜产业规模变大,菜农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社会群体,乡里因势利导,建立了大棚党支部,让党员担当起引领发展的重任,成为服务蔬菜产业发展的“尖兵”。现任大棚支部副书记的胡师成,是西红柿种植方面的专家,几年来,他宁可荒了自己的地,也要天天在各个棚区转一转,一会儿告诉这个棚该放放风降降温除除湿了,一会儿告诉那个棚的西红柿该整枝打杈了,用他自己常说的话,“我是一名党员,既要有勇气敢富,更要有能力和精力带富。”
如今,大棚党支部正充分发挥着党组织的创造力,引导农民走精细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的模式,让蔬菜产业在官庄乡越做越强。大棚支部书记张长如说,“党员都有信心把菜农管理好,把产业做好。”
黄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瑞强说:“官庄乡的大棚党支部对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型社会群体用党建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管理,既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巩固了党的基层执政基础,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