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旱情让人焦虑,却为水稻大面积机收创造了条件:从8月中旬开始,已有来自江苏、江西、河南等地的6000多台联合收割机进入重庆,参与水稻跨区机收。预计全市水稻机收面积将创历史新高,达到350万亩。
在大足县,东部的龙水、邮亭、三驱、雍溪等镇,已被联合收割机悉数“扫荡”;西部的珠溪、万古、铁山等镇,也已接近尾声。县农委纪工委书记易高义告诉记者,全县已完成机收面积35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0%左右。
在荣昌,该县的机收竟然超过了22万亩,在去年9万亩的基础上整整增加了13万亩。县农委副主任刘振亮认为,导致机收面积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旱情严重,大量习惯于蓄水过冬的稻田田块被晒干,易于机收。
在铜梁,该县今年的机收面积已达26.4万亩,是去年的两倍。县农委副主任范进才告诉记者,去年只有200台外地联合收割机到铜梁参加跨区机收,今年一下就增加到了500多台。因为旱情太重,该县10万亩再生稻最终只留下1万亩,其它的大多用机器收割了事。
旱情虽让农业遭受严重损失,但机收面积的大幅增加,让农民挽回了一点损失。记者调查了解到,要是请人工收割,每亩成本至少要400元,而机收成本平均每亩只要120元左右。
市农机办农机监管处调研员王伟告诉记者,今年共有6000多台外地联合收割机来渝参加跨区机收,本地也有2000台联合收割机参加机收,预计机收面积达到350万亩,创历史最高记录。仅此一项,至少可为农民节支约7亿元(按每亩节支200元的保守数据估算)。
市农委专家告诉记者,今年的旱情虽使蔬菜等部分农业产业大幅减产,但因旱情发生在水稻扬花之后,水稻产量并未受到多大影响。相反,因旱情发生在水稻即将成熟和收割之际,对机收而言却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