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河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临河区设施农业已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年来,区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设施农业生产作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到2010年底,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200亩,其中日光温室7458亩,韭菜简易温室9742亩。为解决反季节蔬菜供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临河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依靠现有的设施农业面积,反季节蔬菜供应严重不足。以临河城区现有人口30万计算,人均每天食用1斤蔬菜(全国人均食用鲜菜量为每天1.56斤),反季节蔬菜需求期为240天(每年10月-第二年5月),需求总量3600万公斤,80%的反季蔬节菜依靠外地调入。造成临河区反季节蔬菜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临河区委提出年内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的工作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区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对新建温室进行补贴,具体补贴政策:对集中连片25栋以上新建温室园区进行补贴,在原有园区的基础上扩建的以实际建设数量为准。具体补贴办法:砖钢结构模式:企业新建温室园区规模在25栋以上的,每栋补贴1.5万元,并每栋协调贷款2~5万元;农户联户新建温室园区规模在25栋以上的,每栋补贴2万元,并每栋协调贷款2~5万元。土钢结构模式:企业新建温室园区规模在25栋以上的,每栋补贴8000元,并每栋协调贷款2~5万元;农户联户新建温室园区规模在25栋以上的,每栋补贴1.2万元,并每栋协调贷款2~5万元。育苗中心:根据实际建设总造价的30%予以补贴。经过区镇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全区有2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和5家民营公司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共落实日光温室2959栋,砖钢结构2361栋,土钢结构598栋,已开工2134栋,起墙体978栋。建蔬菜育苗中心2处,花卉育苗中心1处。
临河区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建设了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区,充分展示了设施农业的高效益,对全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八一联丰村创造性地推出了以日光温室为主导产业,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一池三改”紧密结合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典型。去年该小区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仅户均1亩温室,即可稳定收入2万元。村民刘胜经营3亩温室,还进行猪羊快速育肥,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干召庙四季青设施农业示范区以其建设标准高、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样板。新华镇温室韭菜面积达到5000亩,“马莲”牌韭菜销往国内二十多个大中城市,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临河区设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整合难度较大。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各镇普遍存在土地调整、破旧和重新规划的问题,土地调整难度大。原因是近几年番茄、花葵生产效益不错,粮食价格呈恢复性上涨,国家实行种粮补贴,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农民惜地意识增强,不愿轻易把自己的土地交换流转出去。另一方面,设施农业属于固定资产建设,用地性质需要明确界定。在建设园区时,还需要拿出相应比例的土地进行道路、渠系规划,加大了土地调整难度。
二是资金缺乏。设施农业效益十分可观,但资金投入巨大。据2008-2010三年的统计调查:日光温室蔬菜亩均效益在1.8~2.2万元;设施蜜瓜和食用菌亩均效益在2-3万元;设施花卉亩均效益在4万元左右。不少农民看到设施农业效益可观,很想投资,但是农民收入低,自筹能力差,用于棚室建设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2010年新建1亩砖钢结构温室需要10万元,新建1亩土钢结构温室需要7万元。即使有政府补贴,也只能是作为引导性资金。另外,设施农业中的温室目前尚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所以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也比较困难。
三是科技人员短缺。据了解,临河区真正懂设施农业技术,能够开展设施农业指导的科技人员严重缺乏,而且主要集中在区一级机构。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临河区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仍处于较低的层次,设施农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三、临河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市场需求旺盛。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高效农业。近年来由于临河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目前全区总人口达到52万,其中城镇人口32万人,依据现有的设施农业生产能力,瓜菜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冬季鲜菜供应,除去新华镇5000亩韭菜外,能够投入反季节生产的设施面积仅有3500亩,总产量只有2000万公斤,而现今临河及周边地区每年冬春季蔬菜需求量为6000多万公斤,除本地供应一部分外,4000多万公斤蔬菜需从山东、河北、宁夏、陕西等省区调入,外地蔬菜不仅价格高,增加了市民支出,而且新鲜度不能保证,市场供应不稳。
此外,自治区西部七盟市78%以上的淡季鲜菜需要从其它省份调入。按七盟市的总人口和设施农业生产现状估算,至少还需要新发展保护地10万亩。如果能面向自治区西部七盟市,发展10万亩设施农业,则本地区农民人均可以增收8000多元。因此,从当前及长远来看,发展设施农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临河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引黄自流灌溉,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瓜果、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资源,最好的资源是无污染的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包括优质的气候资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肥沃的土质资源。非常符合绿色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
三是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目前全区上下充分认识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区、镇两级部门领导都把发展设施农业列入了重要工作规划中,涉农部门为全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上级部门也在资金、政策等许多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了临河区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氛围。
四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临河区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已越来越成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设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转变,设施农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只要我们积极扶持、大力引导,切实解决好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土地整合、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问题,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对设施的发展予以更大的倾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投身到发展设施农业中来。
四、今后的思路和对策
临河区拟在3年内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初步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到2015年,临河区设施农业发展到5万亩以上,设施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达到较高层次,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85%以上,90%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设施农业收入成为农业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围绕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临河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服务,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临河区打造成内蒙古西部地区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对策是: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责任,财政、农业、水利、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电力、信贷等部门都围绕设施农业的发展,结合各自的职能,搞好综合服务。通过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推动临河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2、创新设施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积极鼓励个体工商户、农村种养大户、基层干部、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及时为农民提供系列服务,带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经营能手等集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三是创新设施农业投资、融资机制。发展设施农业投入巨大,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入。要建立和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区财政每年要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给予扶持;要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施农业建设;信贷部门要加大对设施农业信贷投放力度,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短缺“瓶颈”。
3、提升设施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技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二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要加快培育一批设施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引导更多的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三是要积极和区、市两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转化能力,加快设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效益分析、算帐对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教育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
5、强化督促检查,完善考核机制。区委、政府要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摆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各镇、相关部门年终实绩考核中,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完善考核办法,确保已分解下达的计划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