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过在大棚里种菜、种食用菌,在大棚里种酱油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不,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的毛立光就利用大棚种出了酱油。
沿着雨后湿滑的小巷,我和滨州电视台《田野》栏目组的成员来到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梧桐赵村赵国强的家。赵国强的家就坐落在原张集乡梧桐赵棉站旧址上,院子宽阔,非常亮堂。据在大棚里“种”酱油的发起人毛立光师傅说,他就是看中了妹夫院子宽阔,才在这里建大棚“种”酱油的。
说起酱油来,老毛有一肚子的话。据他介绍,从1996年开始,他开始销售经营酱油醋等调味品,对于酱油等调味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慢慢地他开始有了一个自己制作酱油的想法。他说,老传统酿造方法,采用野生菌制曲、晒露发酵,生产周期长,原料利用率低。现代酿造企业的酿造方式是利用锅炉进行水循环,建发酵池,投资大,产量高,但是产品风味不如传统酿造产品风味好。就毛立光目前的酿造规模来讲,这样下来需要设备投资30多万元,年燃烧煤炭20余吨。需雇佣劳力5人,支出工资7万余元。基础投入如此大,确实让老毛犯了愁。毛立光是个头脑灵活喜欢思考的人,他反复仔细琢磨好的替代方法。看到邻村的农民建起大棚利用太阳能种菜种食用菌,他心头豁然一亮:别人能在大棚里种菜,自己是否也利用太阳能在大棚里“种”酱油。说干就干,老毛投资5万元在妹夫的宽阔院落里建大棚开始“种“酱油。
“经过两年的不断实验、不断请教懂酿造经验的老师父及自己的潜心钻研,终于获得了成功!”毛立光兴奋地说。“利用大棚种酱油,避免了风沙,避免了蚊蝇,传统酿制酱油卫生差的现象得到了解决。更重要的是利用大棚种酱油,我不用再去购买煤炭和锅炉搞水循环,不用雇佣人力,也不用有投资建发酵池,这就给我省下30多万元呢!”毛立光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据悉,利用传统方式酿制酱油一年只能生产一次,而现在在大棚里操作,一年却能生产2―3次。一个小小的庭院给毛立光带来10几万元的年收入。目前,毛立光申报的“毛家红”品牌已被国家商标总局受理,大棚种酱油的技术也已申报新型实用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