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四川成都:“蔬菜大棚车”再好也要尊重民意
2011-09-26   来源:互联网   

  在土质沙化、水源不足的双辽市永加乡洪源村,过去玉米公顷产量不到7500公斤,今年村里利用省里的优惠政策,对10公顷耕地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到秋一测产,玉米产量头一次“冒了高儿”。

  作为全省千万亩高效节水项目先行启动区,双辽市今年共建设膜下滴灌试验田20公顷,通过玉米长势估算,总产量比往年提高30%以上。而在土壤沙碱化严重的前郭县王府站镇,22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部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不仅玉米结棒率比常规作物大幅提升,籽粒饱满度也明显好于往年。

  为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干旱缺水的生产条件,从今年开始,吉林省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中西部15个易旱县(市、区),集中建设1000万亩以玉米膜下滴灌为主的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今春完工的60万亩已经发挥效能,农田灌溉水利用率由原来漫灌的45%提高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由30%提高到60%,每公顷平均保苗65万株,比传统播种增加2万株,由于水肥和温度条件明显改善,玉米成熟度好、品质高、含水量低。位于西部“风口”的通榆县十年九旱,难以实施有效灌溉,农民常为玉米“长”得不成而苦恼,今年通榆县在9个乡11个行政村,建设4万亩膜下滴灌项目区,由于覆膜提高了地温,农民春播时间由过去的51号提前到414号,尽管“上浆”阶段遭遇了较重的秋吊,连续5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但玉米长势却未受影响,目前已成熟收割。

  连片的丰产农田,金色的粗壮穗棒,让中西部易旱区的农民收获了丰收的喜悦。经农业部门测产,今年我省膜下滴灌项目区平均公顷产量25万斤以上,比传统耕种增产12万斤,农民公顷增收近万元。今年秋季,全省还将建设膜下滴灌140亩,随着多项增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不仅使越来越多的易旱区群众“旱涝保收”成为现实,也在加速推进吉林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3955-1.html

标签:农机 民意 尊重 棚车 蔬菜

上一篇:山东井塘:农民灌溉用水也“团购”
下一篇:怀柔区提升林果设施农业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