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人在中年,大都已经从事温室大棚种植约二十年;
因为大棚,他们不但脱贫,而且成为农村中最早的万元户、十万元户;
但因常年在湿热、封闭的大棚内劳作,一种被医学界称为外源性过敏肺泡炎的“大棚病”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他们正在经历早衰、患病,甚至死亡……
大棚致富,大棚致病。 虽然群体颇为庞大,但因“大棚病”等农业生产导致的病症游离于职业病范畴之外,眼下却在困局中纠结。】
45岁,种植大棚
已有21年
9月16日,在潍坊寿光田柳镇袁桥村唐如军家中,45岁的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21年的温室大棚种植经历。
1987年,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唐如军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接受外地传播到此的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尝试种植蔬菜大棚。“以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从那时候起,我们还是面朝黄土,但背朝薄膜。”
唐如军至今清晰记得,自己第一年种植的蔬菜是黄瓜,但当年的收成情况,唐如军表示已经记不清了。但令他欣喜的是,两个400多平方米的大棚,为他收回了三千多元的建棚投资成本。“比种粮食强多了,也是头一次种地收入这么多钱。”
从1993年至今,唐如军一直以种植蔬菜大棚为生,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大棚作物种类也逐渐丰富,但他“面朝黄土,背朝薄膜”的生活再也没有改变。
据唐如军介绍,他算得上是袁桥村最早的一批大棚种植户。在随后的1988年,田柳镇巨家村年仅18岁的庞清风,也加入了大棚种植户行列中。用他的话说,“现在想想,那时候就是穷怕了。看到别人种大棚挣钱了,自己也着急。”而在离寿光五十多公里的临朐县龙岗镇,大棚种植的经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传播到了那里,已近而立之年的村民韩祥军思虑再三,也决定种大棚。“据说起码比种粮食好多了!”
从赤贫到年入二十万元
忽然到来的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不仅是观念的变化,还有钱包的变化。随着温室大棚种植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不仅率先脱贫,还成为农村中最早的一代万元户、甚至是十万元户。
唐如军介绍说,1987年“建大棚花费三千多元,用的都是信用社为扶植大棚发展贷给的无息贷款。”回想当时生活的窘迫,与如今可谓天壤之别。随着2000年左右以寿光为中心、遍布潍坊多地大型蔬菜收购市场的建立,再加上温室大棚技术的进步和种植规模的扩大,大棚种植户们的收益也越来越好。
在唐如军印象中,2000年左右,自己种植大棚总收入首次达到五位数;2008年,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后,他所种四个温室大棚的收入突破十万元。
在他2006年盖的宽敞新房中,唐如军笑眯眯地告诉了记者去年自己1800多平米大棚的收入:13.6万元的樱桃西红柿收入,还有6万元的茄子收入。
如今,在袁桥村,接近九成的人家都是大棚种植户;庞清风则表示在他的村落里,几乎百分之百的人家中都有大棚,而且还不止一个。或许并非所有的大棚种植户都有着和唐如军一样的际遇。但至少,他是因塑料大棚改变的农村一代的群像缩影。
“钱包鼓了,身体垮了”
二十多年的大棚种植生活,改变了唐如军原本窘迫的家境,也改变了唐如军本人。对于常年在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性差、闷热难耐的塑料大棚环境下劳作,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习惯用“肯定”、“非常”等字眼的唐如军语气更加坚定:“那还用说,影响肯定很大。”
在唐如军看来,大棚种植户们最要忍受的,除了高温湿热,还有封闭空间内农药喷洒的伤害。“算下来,一年里至少要有八个月在大棚里忙活,那里面温度一般在25℃―30℃,湿度则可达到85%―90%。”他还介绍说,以自己种植的两个900平方的大棚为例,每个棚内喷洒一遍农药,需要大约一个半小时,“俩大棚同天喷药,就意味着这天至少要有三个小时处于绝对的高毒伤害环境里。每次打完药,好几顿没胃口。”
至于腰疼腿疼和骨关节疾病,大棚种植户们几乎人人都有。韩祥军掀起自己的上衣,露出仍贴着膏药的腰部说,每年都要有几次腰疼到无法起身动弹,而他妻子则经常膝盖积水。“每天忙完往床上一躺,别人不拽一把,根本起不来,腰疼得站都站不住。”
在唐如军看来,大棚种植户们年收入一二十万,并不值得羡慕。“来收菜的老板们就说,我们挣得不如你们多,但我们一点儿也不眼馋。”他自嘲般说:“年轻时拼命去挣钱,害出一身病,老了还得拿钱买命。”唐如军说,自己最重时候体重达到150多斤,但多年的大棚种植劳作,如今他只剩下不到120斤。“胃里老是不舒服,查也查不出毛病来……钱包鼓了,身体垮了。45岁还不算老吧?”
下一代人
“绝缘”温室大棚
虽然大棚种植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和改变,但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大棚种植户的主要群体大都集中在40―50岁左右。
唐如军介绍说,在棚内樱桃西红柿的成熟季节,已参加工作的女儿回家时,他曾让女儿自己去棚内摘点尝尝鲜。“但她不去……不是不喜欢吃,是反感到湿热的大棚里去。”
在唐如军看来,子女们长大成人后,可以很简单地在城里找份工作,“工资怎么也得两三千吧,再说了,都有保险,他们这一代没有后顾之忧。”正因如此,少了后顾之忧的下一代人开始陆续与温室大棚“绝缘”。唐如军也向记者证实,在有着两千多口人的袁桥村,几乎不存在35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大棚户。“现在下一代人都讨厌大棚,没人愿意再去碰它。”
他还告诉记者,自己三个兄弟都种植过多年大棚。但如今,55岁的大哥和50岁的二哥都已“退休”。“身体扛不住了,大哥家孩子成家立业后把他接走了,二哥现在为周边大棚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还能自己挣点。”
体会着自己一天天老去,唐如军也开始多了许多顾虑。去年,他为自己办理了一份保险业务,妻子更是一下子买了两份保险。“算是为自己防老吧,毕竟大棚不能种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