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领导到红安调研
2011-09-27   来源:河北日报   

  “有人来收刘春江家的茄子,大伙儿都到他家搭把手儿吧。”918日早上5时多,当许多人还在熟睡时,容城县贾光乡城子村南的一片蔬菜大棚里,村民们就早已忙碌了起来。村民刘春江家的大棚秋茄子刚成熟,就有人来收购茄子了。听到村主任刘彦民的招呼,邻近大棚里的李国祥、李永军等十几个村民,就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赶到刘春江家的大棚帮忙。“你们几个摘,你们几个装,我们几个往外搬。”没有寒暄,众人明确分工后就忙活起来。初秋的早晨,空气中透出浓浓凉意,人们都穿上了厚实的长裤褂。大棚里的露水很重,没多会儿功夫,人们的裤腿和袖管全都湿透了。身材有些瘦弱的李永军负责采摘,在秧架里钻来钻去,卷起的裤腿滴滴答答地直往下淌水。身材有些壮实的李国祥负责搬运,几十公斤一箱的茄子,每趟要搬一百多米远,几趟下来身上便冒起了热气,前身后身全都湿了,弄不清是露水打的还是汗水浸的。

  两小时后,成箱的茄子装满了卡车。

  送走大伙,刘春江嘴角挂着笑容,一张张地点着手里的钞票。谈起今年的大棚收入,他颇为高兴:“头茬西瓜卖了8万多元,眼下的这第二茬秋菜卖个一两万元不成问题。”“能有这样的收成,得归功于大家的互相帮衬。”由于采用的是温室育苗、冷棚栽植方法,罩棚、嫁接、移苗等活儿对时间要求很苛刻;收获时,许多客商直接把车开到公路边,要求两三个小时内把车装满。由于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些上了岁数的村民,这些活就成了一家一户的难题。

  城子村多数村民都有蔬菜大棚,为解除缺少劳力家庭的后顾之忧,村里就把全村360多个大棚按区域划分成了23片,每片的种植户结成一个互助组,由村干部、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等担任组长。每遇农忙时节,由组长牵头,各互助组统一行动、分工合作、互相帮忙,许多村民都习惯地把村里的蔬菜大棚称为“互助大棚”。村主任刘彦民就是刘春江所在的互助小组的组长。刘春江有两个大棚,就是靠着村民的互助帮忙,他家的大棚每年毛收入都有十来万元。

  帮刘春江摘完茄子,李国祥顺便拐进了刘五群家的大棚。刘五群正在大棚的另一头忙着整枝,李国祥招呼也没打,就在黄瓜架前蹲了下来。发现一片瓜叶的叶面上长有大小不一的黄斑,他又翻过来仔细看了看叶背,见上面有返湿现象。周边的叶子也出现了同样状况。随后,他把刘五群叫了过来,叮嘱说:“叶面有黄斑,背后有返湿现象,这是典型的霜霉病特征,可千万不要当成角斑病去防治。”“没事就多帮帮他家呗。”对于自己的做法,李国祥说得非常平淡。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3932-1.html

标签:农机 红安 调研 领导 推广 农业部

上一篇: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总站站长刘宪一行到十堰调研
下一篇:“大棚病”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