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区大部天气条件较好利于加快秋收秋种进度
2011-10-09   来源:科技日报   

70年代吃啥没啥,80年代有啥吃啥,90年代之后吃啥有啥。”有这样一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几十年来蔬菜在国人餐桌上的发展变迁。

从“捡到篮里就是菜”到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多样的蔬菜瓜果,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城市的土地和水资源日益紧张,农民们要掌握科学高效的生产技能,市民们也对食品安全和风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大都市小农业”的北京,如何满足“从农田到餐桌”的多重需求?

早在20086月,北京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促进日光温室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加快日光温室发展建设的各项政策,并计划未来5年,北京市每年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到2012年末达到35万亩。

“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为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与人才优势,须以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为依据,以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探索并创建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运行机制与模式,找准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问题、共性问题,并集中攻关,才能更好地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服务。”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积极组织科研人员研发新设施,培育新品种,钻研新技术,探索新模式,致力于为北京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联手创新优化结构:让京郊的日光温室“科学规范”

“我们早就不用草帘儿了,瞧瞧外头儿,这是新型防水发泡材料制成的‘保温被’,据说寿命能到10年呢……”

“这是电动卷帘机,卷起帘子只要几分钟,过去我们好几个人还得卷上半个多小时。”在房山泰华芦村示范基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温室前,工作人员忙不迭地向记者介绍着它们的与众不同。

这些温室的身世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09年,通过整合蔬菜、土肥、植保、信息4个研究所5大学科领域的专家和青年骨干,一支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诞生。

“创新团队的工作必须瞄准都市型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发展目标,以高端农业、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优质为重点内容,始终坚持以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为重点服务对象,为首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对这支团队寄予了厚望。

从调拨资金到设施建设,从人才引进到项目申报,这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第一支院级创新团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对京郊10个区县的调研,创新团队的专家们发现了北京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怪现象”――北京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北京菜农的效益和种菜的积极性并不高。同样是温室蔬菜,为何北京温室的平均年收入比一些蔬菜主产区的低了一截?

“近年来,京郊农民去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的比较多,在温室的设施结构、蔬菜品种、种植模式等的选择上也往往是照抄照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明池告诉了记者答案,“其实,这并不切合北京都市型设施农业的生产实际,温室选型不正确,结构和建造不规范,不仅造成产量的下降,还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北京设施农业的生产和用工成本比山东、河北等主产区都要高,都市型设施农业承载功能和所要实现目标与主产区有很大不同,因此要探索出适合北京都市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

针对京郊设施农业中存在的建设结构不规范、采光性差、生产性能差等弱点,经过半年的调研,并在总结过去的设计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两年间,这个年轻的创新团队共优化设计出4个类型17种图纸,并编写印制了《北京日光温室结构设计推荐图集》,给出了标准化结构参数和详细施工说明,无偿提供给郊区农民参考使用。

其中,专家们创新的南北双向生态日光温室更让人耳目一新。

“向阳面种需光强的蔬菜,背阴面种不太需光的食用菌。这种新型温室通过阴面大棚的保温作用,使温室内墙厚度由常规温室的72厘米砖墙或1.5米―6米厚土墙,降到了37厘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对耕地资源的破坏。”对于这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刘明池格外有感情,“通过两个温室的热量和能量交换,阳面温室温度平均提高3℃,阴面温室在-16℃的室外低温下也能达到0℃以上。热量、二氧化碳和氧气在前后温室间能实现互补高效利用。”

“在通州草厂等园区内还建立起了一个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链’。”创新团队成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专家邹国元也告诉记者,“从前,种植蘑菇产生的菌渣往往都被丢弃了,而蔬菜栽培的基质又需要用到森林中不可再生的草炭土,于是我们团队研发出用菌渣代替蔬菜基质的新技术、菌渣作为底肥还田技术。目前,通过蔬菜与菌类套种,通州草厂每亩地已经增效近万元。”

不难发现,以日光温室的指导建设为依托,这支团队的集成创新不仅取得了“1+1大于2”的效果,让大批设施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在京郊得到应用,更如驱散阴霾的阳光,温暖着一座座正在崛起的标准化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区,推动着北京设施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研发集成技术模式:让都市的“菜篮子”美味安全

随手摘下一根“翠绿迷你2号”,咬一口,咔嚓,脆甜。

泰华芦村示范基地的王经理告诉记者,这个黄瓜新品种的“娘家”正是将一系列设施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模式引进园区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如今,人们的“菜篮子”里一年四季都缺不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却总有人觉得蔬菜水果的滋味走了“下坡路”,种类繁多的农药化肥更让人们忧心忡忡。

“蔬菜品质和风味的降低,主要是由于一些种植户追求高产、超高产而采用‘大肥大水’种植方式造成的。”刘明池给出的两组调查数据让人吃惊――

设施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水的利用率仅为40%,肥的利用率为30%―40%,药的利用率为20%―30%;蔬菜种植是用水大户,平均每亩地就要消耗500600立方水,而北京的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0

可见,对于“大都市,小农业”的北京而言,无疑对设施农业有着更高的要求――要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提高蔬果的风味和安全指数,又要节约保护自然资源,不滥用水肥。

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专家们并没有被难住。

“这里的番茄、西瓜卖的都比市场里贵出好几倍,可这味儿还真不赖,农药也打得少……”在通州台湖京福艺农设施农业基地,前来采摘的市民们络绎不绝,许多蔬菜水果还没出基地的大门,就迎来了“找上门来”的顾客。

奥秘何在?

原来这里采用了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钻研出的能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果菜类亏缺灌溉高品质模式和膜下暗灌等蔬菜综合农艺节水技术,以番茄为例,不仅其可溶性糖的含量从5%提高到了8%,还减少了28%的叶片水分蒸腾。

在这儿“大显神通”的200个“温室娃娃”同样也出自创新团队的专家之手。

“可别小瞧这些‘娃娃’,”创新团队成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晓军告诉记者,“他们其实就是温室小气候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系统。有了这些‘娃娃’,不仅在温室外就能远程监控温室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等各种指标,还能实现温室内外的视频语音通话,让操作人员可以方便精准地对蔬菜种植进行合理调控。”

在延庆绿富隆基地,专家们还对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抗性治理等技术进行优化集成,通过示范应用,控制主要病虫害的效果在9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80%以上。不仅实现了“棚内无病虫株,株上无病虫叶,叶上无病虫斑”,产品绿色安全,该项技术还为基地节约用药和劳动力成本80%以上。

在大兴留民营和延庆小丰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的三级过滤系统,将沼液与滴灌系统相结合,能实现有机条件下的液体追肥,不仅让传统只用于能源开发的沼气有了新用途,还让原来废弃的沼液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

此外,在各个园区集成应用的,还有设施果菜高风味栽培、优质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高效嫁接、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

高端、高效、高辐射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将多种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技术形成模块,再“打包”示范推广到生产基地,这一创新实践既保证了“菜篮子”的美味安全,又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无疑为首都设施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保障。

“把脉问诊”生产难题: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种茄子的技术刚学会,种一茬就得换作物,那不就又得重新学技术?”曾经,张福良有着和其他茄农一样的苦恼和困惑。

在北京茄子的主产地之一大兴区,连作障碍和危害严重的黄萎病一度是菜农们的“心腹大患”。

面对茄果类蔬菜种植遭遇的这一技术“瓶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了集中的科技攻关和大量试验。两年的时间,他们创新研制的7个设施果菜抗重茬砧木,6个抗重茬栽培品种和5种嫁接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就迅速在京郊各个区县得到了应用。

“你要是5月份来啊,这里连车都过不去,我家温室外头儿买苗的车队排得长着呢……”率先在大兴礼贤镇东安村引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茄子砧木嫁接技术和早熟品种“京茄一号”的科技示范户张福良,话里透着掩饰不住的高兴劲儿。

让他兴奋的不仅是茄子重茬问题得到了遏制,每亩地的产值从5000元提升到8000元至10000元,更是他家育出的茄子苗卖到了四面八方,3000多平方米的集中育苗温室还成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都市型设施农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让种田成了一门大有学问的“技术活儿”―― 从土壤、化肥及植株品种的选择,到栽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掌握,再到产品产量和风味的提高乃至温室大棚的搭建都成了让菜农们头疼的技术“门槛”。

为了使他们掌握科学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技能,与新品种新技术“零距离”接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国内外近两年推出的新品种中筛选出适合京郊生产的设施专用、名特优、高附加值蔬菜新品种和配套高效种植技术,并直接“搬”到了农民家门口,先后在10个县区30多个示范基地展示蔬菜新品种80个,包罗瓜类、茄果类、叶菜类13个蔬菜作物,这种科技示范推广新形式被菜农们称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丰盈农民的头脑,改变土地的命运。如今,近至北京的房山韩村河,朝阳蟹岛、顺义三高,远至祖国边陲的西沙、南沙、新疆、内蒙古,处处都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为设施农业带来的新气象。

迈入“十二五”,面对农村劳动力的日益流失和日益严峻的“3860”现象,专家们又盘算着,把设施农业技术的“轻省简力化”以及各种资源的高效、节能、可持续利用当成自己新的研究方向。

也许,你会以为这些专家只会围绕着田间地头“琢磨道儿道儿”,其实不然。

有一天,也许就在你家的客厅里,透明的玻璃展示柜里,栽种着一排排整齐洁净的无土栽培的蔬菜,音乐缭绕,蔬果芬芳,炫目的水幕墙上折射出彩色的LED灯光……想象一下,该是怎样惬意的画面。

这,正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专家们正在打造的“阳台园艺”世界。尽管这个15宽,2米高的“微型植物工厂”还处于进一步的设计阶段,但在专家们的描述中,我们不难想象它将为未来生活带来的美好和便捷。

拿阳光、空气、土壤当盟军,以品种、肥料、装备为武器,朝着循环低碳、高端高效、优质安全的方向,我们看到,奔走在农田与餐桌间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设施农业专家们,正以自己的创新实践为人们构架起一座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3797-1.html

标签:农机 秋收 秋种 进度 加快 利于 大部 天气 条件 农区

上一篇:兵团农二师团场卷帘机成为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下一篇:农业部派出7个督导组赴主产区指导秋冬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