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于陕北的沟沟岔岔,形态各异、质地有别的设施大棚随处可见,这些看上去简单、略显粗糙的大棚却带给这片“靠天吃饭”的土地带来了一年四季的瓜果飘香、鲜蔬流翠、家畜成群,绿豆、小米等小杂粮也逐年量翻质更优。
“我们栽种的品种很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旱涝保收,四季高产,产品绝大多数都出口。这几年,一家人每年的纯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真想不见,在陕北这气候下种菜也能发财。”靖边县东坑镇黄家峁村一农民兴奋地说。
截至2010年底,陕北以地膜覆盖、滴灌喷灌为代表的设施粮食面积达到166.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的7.49万亩;以日光温室、大拱棚种植为代表的设施蔬菜、瓜果面积达到25万亩;以舍饲养羊、暖棚养猪、大棚养鸡为代表的设施养殖户超过10万户,家畜饲养量达1440万只(头),家禽饲养量达1130万只;在延安南部苹果产区,配置防雹网设施的果园面积超过4万亩……真正创造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2010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榆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均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千余元。
引领陕北农业产业调结构
设施农业在陕北的发展,不仅使陕北蔬菜面积数十倍地增加,有了春早秋延的反季节蔬菜,而且品种由大路菜向高效益的精细菜、特色菜、有机菜发展;种植结构由蔬菜种植向优质瓜果、名贵花卉等高效益的种植领域延伸;养殖上由传统的羊、猪放牧散养向良种畜禽舍饲棚养、科学养殖、高效养殖转变。
据调查数据显示:延安设施农业占农耕地总面积19.52%,创造的价值占农业总产值30.79%。2010年,全市31.42万亩蔬菜产值15.15亿元,其中14.1万亩设施蔬菜实现产值11.2亿元,占蔬菜种植面积44.8%的设施蔬菜创造了73.9%的蔬菜总产值。设施蔬菜亩均收入较大田蔬菜收入提高了3.5倍。
与此同时,延安发展设施养殖所带来的增收效果更为明显,一栋存栏2000只蛋鸡的暖棚,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一栋存栏200头猪的暖棚,年纯收入超过18万元。
事实上,在设施农业的推广中,土地产出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退耕还林成果同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过去靠广种薄收保证收益,现在用科学的方法,靠精细种植在少量土地上就能取得超过以往的收益,不适宜农耕的大量山地实现退耕还林。”在陕北调研中,许多干部群众谈到这个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靠倒山种地、广种薄收增加粮食产量的甘泉县,“十五”以来,按照“菜畜富民”的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川种大棚,拐沟养畜,山栽苹果”,重点在9.8万亩川台地上做文章。甘泉60.9万亩耕地,27.76万亩退耕还林。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23.6%。设施蔬菜2.5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8%。加上1.2亿元畜禽养殖业产值,“菜畜”两项合计占农业总产值6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01元,较“十五”末增长103.5%。
农业技术促单产
通俗地讲,设施农业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局部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气体等环境条件,从而实现有效生产、优质生产。
因此,综合集成多项实用技术的陕北设施农业,促进陕北农业发展方式技术、机械化的转变。
安塞县山地设施农业的试验示范,针对本县川地稀少而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安塞在真武洞镇小西沟建立山地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选择背风向阳山台地建日光温室大棚。经试验,与川地大棚相比,这里的山地每日光照时间延长一小时,冬天棚内温度提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