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顾名思义是离不开水的,然而在濮院的病虫害观察场里,稻子却像蔬菜一样被种在了大棚里。没有了水的滋润,但稻子仍和大田里的水稻一样,郁郁葱葱。
种植这片稻子的是农技专家陈轶,他笑着告诉记者,这是旱稻,桐乡首次试种。为了可以进行病虫害的科学对比,陈轶将一部分旱稻种在大棚里,另一部分种在了大棚外。
记者走进大棚,只见稻子整齐地排成了一排排,周围没有一条沟渠,土壤有些干燥。陈轶说,旱稻种植和水稻差不多,以直播为主,整个过程不用放水抽水,但产量却不比普通水稻低。
大棚里另一位老师傅笑着说,去年阴差阳错在田边地角撒了些旱稻谷子,没有管护,没想到还真长出粮食来。“口感比我们这里的大米要软。”老师傅说,旱稻属于中籼谷,而桐乡的晚稻以晚粳谷为主。
据悉,旱稻和水稻有“共同的祖先”――生长在沼泽水塘边的野生稻。后来,一部分“下水”成为水稻,另一部分则“上山”长成旱稻。尽管旱稻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其品种选育工作远远落后于水稻的育种进程。因此,水稻平均亩产现已达到500公斤,而旱稻产量却长期徘徊在100多公斤。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取得突破。
在桐乡种植的旱稻,可谓“系出名门”,是在海南培育出的优良旱稻品种。因为其与生俱来的“耐渴”本领,使其成为农业节水“标兵”,耗水量连水稻一半都不到。
陈轶说,发展旱稻种植有着非常长远的意义。当今水资源紧缺已是一个普遍问题,而南方广泛种植的都是水稻,生产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量70%,旱稻可以缓解这一严峻形势。另外,一些地区的荒地很难布施排灌设施,难以种植水稻,而旱稻可以在极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有那么好的前途,旱稻会不会在桐乡推广呢?陈轶表示,目前旱稻还只是作为一种“技术储备”,也受到人们种养习惯的限制,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肯定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