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罢清早饭,路河乡大元子村委会烟庄村村民贺永涛就早早地下地了。光看外表,30多岁的贺永涛身上早已没有了人们传统印象中农民的影子:黑色NIKE运动套头衫,水磨蓝直筒牛仔裤,轻便运动鞋,绝对是个“时尚青年”。他来到自家地里的塑料大棚里,想趁着天气好,给大棚番茄浇浇水。
大棚里,青绿粗壮的番茄棵齐整地排成4行,株株挂满鸡蛋大的青番茄。贺永涛一边干活,一边跟记者聊着。
贺永涛告诉记者,在他们烟庄村,他搞大棚种植不算早,仅仅两三年时间,但的确已经尝到了甜头。“你看看,这番茄已经挂7茬果了,比单纯种庄稼强得太多啦!”贺永涛给记者简单地算了一笔账,“种庄稼,一亩地见1000斤左右,能收入千把文(元)儿。种大棚蔬菜,我这俩棚一共占地二亩多,夏季种黄瓜,冬季种番茄,刨掉投资,每亩能收入两三万文(元)儿,比种庄稼多得太多了!”
说着话,浇着水,贺永涛的牛仔裤上已经溅了半裤腿泥水,他全然不顾。提起大棚种植使自己逐渐致富,他的喜悦溢于言表,黝黑的脸膛绽放出憨厚的笑容,一咧嘴露出两个可爱的虎牙。
见记者来采访,不远处其他几个大棚种植户也赶过来唠嗑。
小50岁的贺凤杰系着个围裙,看来刚才也正在忙活着。他说他是从1999年开始搞大棚种植的,在烟庄村是最早的。贺凤杰对记者说,多亏了路河乡的科技副乡长张建军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村干部贺冠军和种植户贺红星也附和着:“是啊是啊,张乡长是个大好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张建军的好,渐渐地勾勒出一个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形象来:
原来,张建军本不是当地人,而是山东省寿光市人。1992年,他随寿光市驻商丘地区科技扶贫团来商工作,后来其他人都相继回去了,唯有他扎根在了路河。他先后摸索出了大棚温室蔬菜种植的越冬技术,并无偿把技术教给农民,还常常拿出资金帮助种植户建大棚,扶持他们种反季节蔬菜,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提起张乡长,俺老百姓都叫他‘蔬菜神医’。”贺冠军等异口同声地说。
听了几位种植户对乡干部的由衷称赞,记者心中感叹:“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印证。
不过,在丰收、致富和喜悦之余,种植户们也有自己的“不爽”。这几位贺氏老乡给记者总结了三条烦恼和期盼:一是路。蔬菜丰收了,愁的是运不出去。从地里通到外面没有很平整的道路,特别是阴雨天,用架子车、三轮车拉菜很容易辙进泥窝里,把新鲜番茄、黄瓜都咣当坏了,影响质量,卖不上价钱――如果能修条路就更好了!二是资金。手里没钱,只能建简易大棚,建不起温室大棚,影响扩大生产规模――如果能在科技扶持的基础上再有资金扶持就更好了!三是电。地里机井早已打好,只是电没有配套上,没有电就没法浇水,想浇水只得往地里扯临时电线――如果电能配套上就更好了!
时间过得真快,告别时,都握过手了,几位老乡还执意要把记者送到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