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毕于瑞说:“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铜山之所以能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密不可分。”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
铜山区有120万人,其中80万是农民。“从区长到区委书记,服务铜山这些年,自己所用心思最多的地方还是农民和农业。”毕于瑞坦言,“财政强,不等于农民就富;农业的好坏关系着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铜山的全面小康,而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一直是我们执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农业不是一招一式就能见效的,需要科学规划、苦心经营。这些年,铜山积极谋划现代农业的新思路,以现代科技和先进装备为支撑,建设产业基地,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前不久,江苏省农林厅公布了20项全省农业经济“单打冠军”,铜山独占3席:设施农业面积、食用菌产量和奶牛出栏量均居全省之冠。
这三项“单打冠军”实际上在铜山已形成了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区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50.5万亩,总产量达到280万吨,被誉为“江苏的寿光”;食用菌产量约4亿公斤,全区高效农业面积总量达到125万亩;奶牛奶业成为铜山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奶牛存栏量4.3万头、牛奶产量及牛奶加工业均居全省首位,素有“江苏奶业看铜山”之美称,而奶牛的背后,是维维集团的产业化。
高效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土地产出率。2010年全区土地产出率达4500元/亩,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为6340元、2008年为7167元、2009年为7988元、2010年为8950元,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并先后荣获“中国蔬菜之乡”、“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等称号。
现代化倒逼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审视铜山,他们发现有四道难题需要化解:生产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资料分散、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落后、高新科技的推广还比较滞后。
如何解决这四大难题?毕于瑞说,铜山的思路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农村,用市场化的途径来指导农民,用工业区的思路来打造农业园区,用高新科技领跑农业。在铜山农业局局长常玉峰的指引下,笔者走进位于三堡镇的徐州久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多栋日光温室里,50多种“太空蔬菜”品种让人目不暇接。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峰介绍说,这些日光温室每座造价都在20万元以上,电脑控温、无土栽培、智能育苗,已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铜山广泛开展农业招商,仅2010年签约项目就达53个、协议总额20.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
江苏铜山(台湾)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已获批“苏台(铜山)农业合作创业园”,铜山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何桥镇云台山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落户并扎实推进。
农业项目的大力推进,使得传统农业在田间地头就地“转身”,农田变成了“工厂”,而农民则成为在“工厂车间”里打工的“工人”。分散的农业推向集约化和高端化,同时还实现了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社会化生产。以育苗为例,近年来铜山先后建立起“棠张 牛蔬菜种苗繁育中心”、“张集镇二陈蔬菜育苗中心”等6家工厂化育苗基地,每年可出产商品苗4亿棵,重点园区实现80%集中育苗,80%的生产基地实现集中育苗。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专业化是前提。为此,铜山区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仅2010年就对6万人次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占农业总人口的21.2%。培育粮食、蔬菜、奶牛、渔业等科技示范户4000余户,使一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土专家”脱颖而出。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显著提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36个,合作社总注册资本4.4亿多元,入社社员约4万户,农村经纪人队伍达到14.2万人。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区科技局局长吴庆义介绍,铜山去年以来引进高新技术29项,引进先进农业设施30多种,推广果蔬优新品种130多个,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特别是物联网、太空种子、气象系统、机器人等高新科技的运用,掀起了一场农业产业的革命。
“航标”引领农业产业方向
棠张镇学庄村农民李兴伟以往只种了4亩菜地,年收入不过3万多元。如今在镇里统一规划下,他种植了“夏黑超级无核葡萄”等大棚葡萄,年收入一下子翻到10万元。
铜山农业部门的领导介绍,过去也花力气搞高效农业,但从来没有过总体规划。“农民这儿建一个大棚,那儿上两个大棚,星星点点成不了规模气候。从2002年开始,我们实施产业规划,现在见效果了。”
面对农业产业发展新形势,铜山引进先进工业和商业理念并科学制定规划,先后制定了《2007―2010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学赶寿光,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十一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10多个农业发展规划,围绕设施蔬菜、食用菌、优质林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搭建起“一线(汉王镇到伊庄镇百里高效农业长廊)三片(西北片区、东部片区和北部片区)”区域发展大框架。
规划如何落实?铜山巧用政府之手,用财政引导农民,使农民成为规划实施的积极落实者。如铜山出台了《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资金补助办法》等扶持政策。2007年起,财政平均每年安排不少于4000万元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全年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财政经费等财政性投入达6.08亿元。这些钱,都成了引导农民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推进器。
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棠张镇党委书记鹿守恒对此体会最深:“农民实在,利益引导最管用!”他介绍,从2008年起,对财政支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效果奇好。
“过去我们是先建好大棚后再奖励,农民缺钱,又担心自己花钱建了棚后拿不到政府的钱;现在我们预拨资金,拨下钱去让他先用,建成了钱就是你的,建不成我们再收回。这个举措效果非常明显,农民心里踏实,花公家钱干自己的事,积极性大为提高。”鹿守恒说。该镇晁湖村农民任政权告诉笔者,去年他拿到了1万多元政府扶持资金,他一口气建了3个蔬菜大棚。当年冬季一茬反季节菜花就收入1万多元。
三堡镇党委书记黄海介绍说,政府的财政杠杆撬动的是整个产业方向。“农民可以和干部较劲,但不会和钱较劲。你种我们提倡的品种,我就给你奖励,你不种就拿不到这个钱。比如我们推广大棚葡萄时,每棚奖励4000元钱和一台卷帘机。现在就有农民主动找来:‘能不能把我的地也划进去?’这就轮到我们提要求了:‘你必须按我们要求的标准建好棚。’政府的劲和农民的劲拧成了一股绳。”
2010年8月,国家农业部公布了首批50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江苏昆山、铜山2家名列其中。农业专家指出,江苏形成“南昆山、北铜山”格局,他们是江苏省苏南、苏北现代农业两种发展模式的杰出代表。
在升格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际,铜山再次编制了跨度6年的《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15年)》,从而描绘了一个“一区两翼”、“九大园区”、“十大产业”的铜山农业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