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孟家镇老边村,一大片相连的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温室大棚,负责管理的工作人员执意让记者尝尝刚摘的有机水果黄瓜。“香不?保准和打农药的黄瓜两个味儿。这些有机蔬菜在城市超市可受欢迎了。”
这一片温室大棚共80个,由辽宁民生有机食品公司经营。“我在这里打工,月薪1300元,比原来种玉米收益高多了。”老边村村民崔洪文对记者说,等全套技术学到手,自己也搞温室大棚。
民生有机食品公司在孟家镇共建了2000亩有机食品基地,配套建设有机蔬菜研发中心和种苗繁育中心,还有蔬菜加工、包装车间,仓储库、冷库等设施,项目总投资1.2亿元。“城市人对绿色、有机果蔬的强烈需求就是企业发展的大机遇。”民生有机食品公司董事长柳振强说。
近几年,法库县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也不断壮大。但是对于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说,发展绿色农业的资金来源是个瓶颈。
在法库县敖牛堡子村,记者看到很多温室大棚为节约成本采用竹木架取代钢架。该县农经局副局长李向岩说,今年信用社不仅贷款额度比往年少,门槛也高许多,多亏沈阳市加大设施农业的财政投入,仅法库县就已经到位设施农业预拨资金4300万元,给绿色农业下了一场及时雨。
除了政策支持,科技也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法库县大孤家子镇2000亩的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内,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吃”的、“喝”的都是生物肥料和生物制剂。“基地用的是纯生物、无化工污染的植物生长保护剂,主要用于蔬菜、果品及农作物的生长、杀虫及助长,这种保护剂为纯天然生物,杀虫效果极强,且无任何化学危害,而且对土壤有保护作用。”大孤家子镇党委书记尹洪阁介绍说。
生物肥料直接作用于农作物后,农民看到不仅不用农药和化肥,而且成本很低廉,就可以生产出无农药残留、无化学公害的绿色产品,这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投身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大孤家子镇准备再建设7000亩设施农业,并引进国际先进的设施农业管理和生产方式向全县推广应用。
既让城市人吃得安全放心,又让农民有钱赚,绿色农业产业化是沈阳市需要破题的一篇大文章。法库县抓住贴近沈阳城区及沈阳经济区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发挥城郊农业“服务半径短”,及靠近城市需求、靠近城市资本、靠近先进管理技术的强项,突出本地特色,加大设施农业建设投入力度。目前,法库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1万多亩,吸引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户,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类专业合作社已达到599个,带动4万多农户。
“未来3年,法库县预计每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到2013年达到50万亩,果蔬产量达到100万吨,总收入实现40亿元,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北方最大的绿色果蔬产业基地。”法库县委书记冯守权介绍说。
在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科技扶持、基地建设等多项举措下,法库县绿色农业增速跃居沈阳区县首位,已经逐渐成为沈阳市的“菜篮子”。目前,法库县的果蔬产品全部达到了无公害标准,并认证4个品种的蔬菜无公害生产标志和3个绿色食品生产标志,产品除满足沈阳市需求外,还销往国内多个省市,有的还远销到国际市场。
把绿色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拉长、做深、吃透,是沈阳市绿色农业发展的又一着力点。
毗邻法库县的沈北新区是辽宁乃至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我国规模最大的稻谷深加工企业――辽宁中稻公司,曾被视作垃圾的稻壳已经被利用为生物质发电的原料。企业品牌总监莫琳说:“大米主要有三个部分:白米、米糠和稻壳,白米供人食用,糠用以炼油,稻壳我们用来发电和提供蒸汽。稻谷全身都变成了宝,没有一点浪费,真正走上了一条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稻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比橄榄油还高,另外稻壳发电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据估算,用稻壳发电,这家企业一年可以节约标准煤5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1万吨以上。
同样位于沈北新区的辉山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农产品物流等7大产业,呈现出产业集群化、生产链条化、环境生态化的格局,已发展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被中国食品协会评为中国名优食品产业基地。
沈阳市绿色农业正在走上“基础设施齐全、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之路。
辽宁省沈阳市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统领,从推进绿色农业着手,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农业结构逐步优化,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2010年,沈阳市新增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44.4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