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在温室大棚里参加劳动。
阅读提示
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地处德城区黄河涯镇馨秋社区,是我市以果木、蔬菜种植为主的有机农业示范园区,自2008年基地建立至今,生产经营蓬勃发展。 10月14日至17日,本报记者在这里进行了蹲点调研。
有机农业实现多赢
10月15日早晨7点半,馨秋社区前仓村村民李如强准时来到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时下正是德玉梨的收获季节,十几个工人每天在地头负责梨的分类、装箱。“这些梨从没打过农药,一级梨每个在1斤以上,6个装一盒,最高可卖到140元。”已在基地打工1年多的李如强介绍。
利用各种现代农业设施和技术,基地的各种农产品均采取有机种植方式,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摘完梨,元旦前后,西红柿、草莓就下来了。”市民
据馨秋种苗公司副总经理李冬青介绍,基地占地1400亩,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建起高标准温室大棚45个,种植特色蔬菜水果200亩,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种植管理。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近300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1000余人增收致富。
用李冬青的话说,就是“有机农业让农民增收入、公司得效益、消费者还能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人才不足问题突出
在有机农业种植一线,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技术人员无疑起着关键作用。但记者采访发现,这里的技术人员不足且层次低,工人多无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差,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基地共聘请了7名技术员,年龄最大的30岁、最小的24岁,均是农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负责园区内1100亩果木、蔬菜种植的技术指导。他们之中,工龄三四年左右的月工资可拿到2400多元,刚毕业人员1800元左右。
“工作脏累不说,工资待遇和预期有差距。”“大学同学如今真正走向田间地头的不到三分之一。很多人从事农资销售,有的干脆改了行。”午饭时间,凑在一起的7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说出的经历想法并无太大差别。
赵月是去年刚进入基地的技术员,负责200余亩蔬菜的技术指导。
下午2点,我们来到她所在的西红柿大棚。43岁的前仓村村民付立新正在为西红柿“点花”,但她并不明白这项工作的技术意图。赵月告诉我们,“点花”是为了防止西红柿落果。
用付立新的话说,43岁的她算是 “年轻工人”了,基地工人平均年龄55岁以上,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这些跟庄稼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以前从没听说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只知道种法和咱老百姓的土法不一样,人家技术员叫咋种咱就咋种,里面的道理咱不懂。”
资金投入仍是关键
王正庄是馨秋种苗公司外聘的技术总监。从园区建立至今,他全程参与了设计规划。
他介绍说,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农业生产方式。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传统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环境造成极大损害。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 ”
有机农业发展依赖于人才、设施等方面的要素,而这些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园区的种植品种和规模在不断扩大,需要足够数量、技术能力强的固定人员从事长期、精细的技术服务。 ”王正庄说。在他看来,以现有规模和发展规划,应该达到每百亩示范田配备1名技术员的理想状态。招聘熟练工进行田间管理,也是他多次给公司提出的建议。但囿于资金难题,近年来,公司在人才引进方面并无太大改观。
王正庄还告诉我们,发展有机农业所需的各种设施建设标准高,比如一个高标准的大棚投入即高达30万元左右,而各项技术的研发、引进也需要数量可观的资金。“政府、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舍得资金投入,才能促进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