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下滴灌省水、省肥、省工,是个好项目,为我们这个地区解决了大问题,现在我们浇地的次数少了,产量却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几天前,正在地里收秋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大圣村农民杜海兵对记者说。
杜海兵是德岭山镇的种植大户,今年他试种了8亩滴灌葵花,看着颗粒饱满的葵花,打心眼儿里高兴地他算起了膜下滴灌的经济账:8亩葵花由于实施了覆膜保墒,浇水次数仅为去年的一半,而葵花的亩产却比去年增加了20%。
据了解,大圣村有耕地6000多亩,以前全部采用地下水灌溉。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以每年0.7米左右的速度下降,50%的机电井被迫停用,其余50%的机电井也由原来的70米深增加到现在的150米,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灌溉用水和部分人畜饮水。从今年开始,大圣村推广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近千亩葵花获得丰收。
据了解,滴灌技术是将灌溉用水全部通过管道输送,将溶解的肥料用水全部倒入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一条水管可一次性完成灌溉施肥的任务。既没有延途渗漏,也没有表面蒸发,当地农民形象地把这一过程比喻为给农作物“打点滴”。
据大圣村村主任刘永成粗略估算,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农田每亩用水量由原来的300立方米下降到150立方米,可节水50%,年节省电费17元/亩,年节省人工费用180元/亩,肥料费利用率由往年45%上升到%95以上,提高农作物产量约30%,每亩可增收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