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获丰收的村民笑开了颜
打破旧的种植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群众找到新的增收路子,这是武鸣县城厢镇落实市党代会精神的又一新举措。
10分钟后,201国道边的一个平缓旱地耕作区边,排列着白茫茫一片的种植大棚,全部是钢架结构,牢固而整齐。走进瓜农李战勤的瓜棚里,有10多位瓜农在忙着采收哈密瓜。色泽金黄、5斤重左右的哈密瓜已有部分被采收装进瓜老板带来的包装箱里,尚未采收的的哈密瓜被一个个用网袋罩住、吊线吊在铁架子上,瓜苗也用细棉线牵拉固定在架上。李战勤今天要卖2个瓜棚共4000多斤的瓜,从南宁来收购的李老板给他的价格是4.2元/斤,算起来,今天李战勤2个瓜棚的收入是16000多元。
“以前这片地是旱地,种木薯,种甘蔗,没有水,很旱,收获的很少,我们富不起来。”该队大棚瓜菜种植发起人邓子燕憨厚地对我们说道。他说,去年初,镇、村领导找到他,一起商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事情,提出了利用旱地搞大棚种植的建议,邓子燕第一个觉得可行。之后他跟其他群众一合计,事情就基本确定下来了。后来,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村委带户代表外出南宁、里建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第一批共13户43个大棚就在村背后坡地上连片建起来了,每户2-3个棚。邓子燕说,“去年共种了三造瓜,每造生长期是2-3个月,第一造瓜价是2.2元/斤,一个棚收入8000-9000元;第三造瓜价是3.2元/斤,一个棚收入13000-15000元。我们是边试验边学习边积累经验,收入越来越高,13户瓜农个个乐哈哈。”
邓子燕爽朗地对我们说:“我们采用是两种先进的种植技术,“滴水灌”既节水又保证用水,利用自家的木薯杆和玉米秆、农家肥混合发酵的“无土栽培”省钱又省料。今年,瓜价一直在升,现在来电订购的价格是3.9-4.0元/斤,比去年高1元/斤,这样算下来,就有数可赚 。今年国庆期间受台风的影响,外地瓜受损失很大,而我们这儿风调雨顺,我们的瓜不愁销路。过几天收瓜后,我们计划种一造泰国四季豆过冬,避免生长期较短的问题。”
据了解,文合村5队共有40户180人,旱地面积有300多亩,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水利灌溉条件差,基本是种植传统的单一品种木薯和甘蔗,土地产值不高,农民始终富裕不起来。在今年,城厢镇党委政府领导又多次到文合村调研,反复召开村、队、群众会,帮助他们突破传统观念限制,从思想上打破旧的种植观念,重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本村土地资源优势,建立旱地大棚瓜菜连片种植基地,把大棚种植作为开展创先争优的一个主题实践活动来抓,从镇一级抽调技术人员加大大棚种植技术的培训和销路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村“两委”和队管委帮助完善水、电、路配套设施,以大棚瓜菜唱主角,采取示范带动、服务推动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地走规模化种植之路。
与此同时,在品质、质量、包装上下功夫,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联系销售,争创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从越南、上海、湖南、广东等国内外不断有来人、来电提前订购,离收获期尚有15-20天的100多个棚的哈密瓜尚在“闺中”,却已100%全找到了“婆家”,瓜农的笑脸也越来越甜。
目前,该队共有16户哈密瓜种植户,拥有大棚106个,种植面积达51亩多。今年每棚每造收入10000元,总共已种了3造,这可给群众增加收入318多万元。今年新加入大棚种植的5队女村民黄会芳高兴地告诉我们说:“去年因为资金上的原因,没能参加第一批搞,今年一开春,就迫不及待筹备,一下就建起了4个大棚,卖掉了2造瓜,第3造准备出手,现在成本早就收回了,今年日子好过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