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本网记者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新疆和田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上获悉,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产业之一,但由于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环节的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设施简陋、工艺落后,造成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热比娅・玉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增速高达20%以上,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但据测算,我国粮食、果品、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达到7-11%、15-20%和20-25%,农产品大量的产后损失,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我们为增产付出的努力,不仅严重侵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较大的压力和隐患。
热比娅・玉山告诉记者,为探索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的有效方法,农业部近年来组织筛选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符合农民使用习惯、易学易懂、操作方便的产后初加工设施设备,在一些农产品集中产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减损、提质、增效的良好效果,受到地方政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下一步,农业部和财政部将在继续做好相关技术和设施设备研发、筛选和示范推广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农产品产地储藏、加工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产品初加工落后的局面。
在观摩现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年底,全疆林果总面积已突破1600万亩,未来几年,随着大面积幼龄果树陆续进入结果期,新疆果品产量将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为推进新疆特色林果业由扩大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转变、由以生产初级果品为主的传统林果业向以生产高档果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林果业转变,今年农业部扶持和田地区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建造了14座烘干房,并举办了此次农产品烘干设施和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班,旨在通过专家讲授技术要领和现场观摩烘干设施等形式,普及新型节能的烘干技术,以此带动南疆乃至全自治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的提升。
专家告诉记者,此次农业部在和田扶持建造和示范推广的烘干房不仅具有造价低、耗能少、省时省工、成品质量好等特点,而且适用性广泛,可以烘干多种需要制干的农产品。以和田地区的重要农产品红枣为例,与传统自然晾晒方式相比,用烘房烘干的红枣颜色红润、光泽鲜艳、外形丰满、干净卫生;干制过程中浆枣率明显降低,维生素C、芦丁、芳香物质等有益成分的流失明显减少,成品重量和等级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