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11月25日电 “过去,我们笑话城里人吃蔬菜说是吃"草"。如今,我们藏北牧民冬天也吃上了自己种植的蔬菜。”看着绿油油的蔬菜,当雄县宁中乡曲才村一组的藏族牧民索多十分高兴。
记者近日走进藏北高原,体验藏北牧民新生活。初冬的藏北草原,念青唐古拉山银装素裹,室外温度早已在零下,而索多的温棚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空心菜、大白菜等蔬菜吐露嫩芽,展现出生机盎然、绿意浓浓的景象。
今年,藏北高原首批20座高寒两用温棚在西藏当雄县投入使用,使藏北牧民实现了温棚内种植蔬菜、接羔育幼的梦想,对改善当地牧民饮食结构、实现人畜分居具有重要意义。
平均海拔4300米的当雄县是拉萨市最北部的县城,被称为拉萨“北大门”。当雄藏语意为“被挑选出来的好地方”,是藏北草原水草最丰美的地段。
设施农业在中国内地农村十分常见,但在高寒缺氧的藏北高原则十分稀奇。今年,当雄县政府投入近百万元建造的20座高寒两用温棚,在中国高寒牧区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得农业部专家的认可。
由于地理、交通、历史等原因,藏北牧民千百年来一直吃不到新鲜蔬菜,更谈不上种植蔬菜。索多家的高寒两用温棚面积120平方米,畜圈面积240平方米,温棚内温度达20-30摄氏度左右,建造温棚政府投入4万元,索多只需投资5000元。
在当雄县政府的邀请下,县人民武装部队官兵和县武警中队官兵手把手教当地牧民种菜。
当雄县县长尼玛说,如今,我们藏北牧民在高寒两用温棚内成功种植出辣椒、菜瓜、空心菜、韭菜、大白菜等7个品种的蔬菜,这对改善当地牧民的饮食结构,具有积极意义;而在接羔育幼期和冬季,当地牧民又可将牲畜圈养到温棚内,不仅降低了牲畜死亡率,还实现了人畜分居,有效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