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住在房子里面才舒服,田地也是一样。给它建个钢架大棚,安上个‘家’,产出当然高,长出来的东西卖相也好,我们‘拿钱’也快……”峨山县化念镇党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柏文兴这样形容发展大棚番茄种植的好处。
时下正是化念番茄大面积上市的时候,柏文兴家今年共种了6亩大棚番茄,现在每隔一天他都要和妻子到地里采收番茄。又要忙村里的事,又要忙采卖番茄,柏文兴说虽然很忙很累,但心里头高兴,一是这6亩多大棚番茄,一年能给自家带来好几万块钱的收入,二是看着村民们家家搞起了大棚种植,生活越过越好,自己这个总支书记心里也高兴。
“化念番茄品质好、卖相好,打出了品牌,大棚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功不可没。”化念镇副镇长吴勇钢说。该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冬早蔬菜,当时主要以露地种植为主,品种单一、生长期长、产量低。2000年,镇里决定推广大棚种植技术,通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该镇以大棚番茄为主的大棚冬早蔬菜种植已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去年全镇共种植大棚冬早蔬菜5000多亩,实现经济收入3049万元,今年预计将种植近万亩。
据化念镇科技专干孙武介绍,实施大棚种植技术之初,群众认为搞大棚种植成本高、风险大,为打消群众的顾虑,化念镇在党宽村选取10多亩土地进行大棚种植技术试验,每亩由政府给予100元的补助,试验成功后再向全镇推广。为让群众尽快掌握大棚种植技术,早日走上致富路,镇政府还定期邀请市科协、玉溪农职院的专家给农户传授大棚种植技术。
“还是整大棚划算!”许文忠是罗里村委会么卡拉村民小组村民。2008年,看到大棚番茄效益好,他也在自家的4亩地里建起了大棚,没想到第一次就尝到了甜头。他把种植大棚番茄前后的收入作了一个对比:采用露地种植时,每亩的产量在3吨左右,有5000来元的收入;改种大棚番茄后,亩产可达7吨左右,亩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虽说每亩地建大棚投了3000多元钱,但一个大棚可以用好多年,是一次投入,多年高产出。
“我们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也给田地住上了‘房子’,安上了‘家’,但也不能让田地太‘劳累’,把田地搞废了!”柏文兴说,从去年开始,他已经在探索用牛粪改良大棚种植土壤,实施水稻、番茄轮作生产。他家养了20头牛,不图养牛赚钱,就是要在村里带个好头,多施农家肥,搞好土壤改良,搞好轮作生产,让田地永远都有好产出。
孙武说,从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从竹子大棚到水泥钢架大棚,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也是化念农民思想逐步解放,越来越重视科技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化念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的转变,农民有了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