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这一诗句,让湖北特产武昌鱼名扬天下。如今,“湖北神丹”、“汉口精武”等一批名优畜产品纷纷抢滩全国各大超市,即便是全球快餐业巨头肯德基,所使用的肉鸡也有三分之一是湖北同星公司生产的。
这只是湖北省着力打造现代化畜牧业强省的一个缩影。来自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的数字显示,现在的湖北畜牧业已成为千亿元产值的大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生猪超过粮食,成为产值第一的大宗农产品。100多个种畜禽场让“鄂猪行天下”,全省中的33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和31个省级畜牧大县,让湖北生猪出栏排在全国第5位;禽蛋、肉禽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蜂产品出口连续11年全国第一,禽蛋出口连续5年全国第一……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全省农业要多出亮点、多出品牌、多出龙头,实现从农业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而畜牧业正在成为湖北省实现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强大推动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努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构建新型畜牧兽医体制,实现畜牧业向现代化的跨越式转变。一个现代化畜牧业强省正昂首阔步走向人们的视野!
政策推动龙头带动
多还是少,屠还是养?“十一五”期间,三年一个周期“养猪赔钱”的怪圈一直考验着畜牧业从业者和管理者的神经。在许多地方散养农户纷纷屠宰母猪退出养殖业之际,“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湖北人却精明地感到这是个抢占市场先机、进行低成本扩张的大好时机。于是,湖北人逆势而上,率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6年,出台了生猪托市政策,并拿出1000万元保护母猪生产;
2007年全国生猪价格一路飚升,湖北拿出2亿元奖励资金鼓励标准化规模养猪发展;
从2008年起,省财政连续两年拿出1亿元资金,每年扶持新建100个万头养猪场(小区),每个“以奖代补”100万元;
2010年,在全国猪价持续低迷之际,湖北连续出台《关于发展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坚定养殖户的信心。
2011年,针对今年生猪价格持续上涨、CPI高位运行等影响,湖北迅速制订了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方案。
……
“我们中粮集团是2002年进驻武汉的,2007年4月又投资5亿元,建成了年产3万吨低温肉制品项目。”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楠向记者介绍,现在公司已经发展为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牧业、食品加工企业。
各项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养殖基础、养殖资源逐渐被一些知名企业看中,为湖北省的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正大、温氏、六和、新希望、双汇、雨润、宝迪、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集团先后来鄂投巨资,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场和产品加工厂。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湖北畜牧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不断培育壮大自身的本土企业。汉口精武、湖北神丹、湖北同星、湖北思乐、宜城襄大、武汉丰泽、武汉天种等一大批本土企业进入了业界的视线。他们在带领中小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获得稳定收益方面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作为肯德基国内重要供应商之一的湖北同星农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站在从以色列和法国引进的616自动环境控制系统和多寿自动加药系统的养鸡大棚边,董事长杨洪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公司一对从事肉鸡养殖工作的农村夫妇,可以管理3栋现代化鸡舍,按照一批出栏肉鸡2.5万只,一年共饲养6批计算,如果养殖成活率96%以上,料肉比达到1.9∶1,那他们的年收入就可达12万元。
本着“从源头做起的放心肉”理念的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每年给养殖户垫付资金达5000万元,与1万多农户签订玉米、小麦等农副产品生产回收合同,对养殖户提供“四包”,一举带动当地1万多户农户发展养殖业,为农户实现年收入5亿元。
到“十一五”末,全省已建成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508个,绝对数量全国第一;拥有各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79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37家、5亿元以上的13家、10亿元以上的6家、15亿元的1家。
“十一五”期间,在龙头企业和企业家的带动下,全省有1000万左右的农民从事畜牧业,100万农户靠专业从事畜禽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基本形成了汉江流域肉牛、清江流域肉羊、长江流域生猪、江汉平原家禽、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城郊奶牛等五大产业带。
标准引领生态先行
“福利养猪”是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正大就提出的理念,2000年以后,武汉正大、襄樊正大两家公司又推出适合农户养殖的“猪小龙”模式,这是湖北省早期的标准化养殖模式雏形。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畜牧业从农业副业到现代农业经济主导产业转变的根本途径,更是农户实行小规模现代养殖的迫切需要。只有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才有生命力。”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局长万卫东说。
在正大“猪小龙”模式的基础上,湖北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标准化养猪“150”模式。即建1栋220平方米全封闭式标准猪舍,进行标准化饲养,每批出栏肉猪150头。该模式猪舍环境可控、猪只自由采食、全进全出,一年可出栏三批450头肉猪。这种模式以建设标准化猪舍为基础,选择标准化的品种、采用标准化的饲料、进行标准化的饲养,集成组装全进全出、良种利用、科学配方、隔热保温、地坑供暖、负压通风、湿帘降温、自动温控、自动饲喂、福利养猪等十大技术,让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弄得懂”,操作简便,有效解决了农村养猪“一担挑不起,一车装不满”、农户“干不起、干不好”、“环境差、疫病难防、成本高”的难题,被农民称之为“傻瓜”技术,在广大农村深受欢迎。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全省已按“150”模式发展14583栋猪舍。
紧接着,湖北又相继推广了“153”蛋鸡养殖模式、“1235”养羊模式、“165”养牛模式等先进养殖模式。从此在全国首开了家庭式标准化养殖的先河,破解了农户小规模家庭式养殖如何实现标准化的难题,成为当前引领生产方式转变的旗帜。去年10月,农业部在湖北召开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对其畜禽养殖标准化给予了高度肯定。
38岁的宜城市铁湖村农民熊纪洪是“150”模式的受益者。他从1999年开始养猪,从15头母猪起家。他说:“以前养猪完全凭经验,现在经验已经帮不上大忙了,全部按照标准操作,既省心又安全。我现在投了500多万元建了7栋猪舍,如今存栏母猪270头、生猪1000头,今年出栏生猪超过2000头。”
标准化不仅仅表现在养殖上,还体现在畜产品的加工上,养殖的标准化确保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陪同采访的省畜牧兽医局办公室主任易俊东介绍,湖北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和种畜、奶牛养殖场(小区)、户都建立了养殖档案,并加大监测力度,从以往的部里抽检、省里被检转变为部、省、市、县四级全面的抽检、自检。现在,既有专项整治又有例行检查,既有拉网式抽查又有屠宰关口的快速检测。2010年全省共抽检猪尿、猪肝11万批次,合格率在99%以上;农业部4次对武汉、宜昌、黄冈等地进行的例行监测和1次对汉川市的拉网式突击检测,抽检合格率都达到100%,在全国排位第一。
在国内率先推出“保洁蛋”的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个保洁蛋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者。记者走进保洁蛋的加工车间,沿着世界最先进的鲜鸡蛋生产线走了一圈,看到鸡蛋要经过八道工序处理,从清洗干燥、紫外线杀菌、剔除散黄蛋及裂纹蛋、涂油保鲜到打条型码、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从这里出去的每一个鸡蛋都可以追溯到是哪一个批次、哪一个蛋厂。”公司董事长刘华侨介绍。
标准化保证了生态化。
养猪不见猪,养鸡无气味。记者在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的养猪场看到,四周只见各种果树和茶树、菜地及鱼塘,始终没见猪场的影子,也没一丁点猪场的气味,胜似在公园里漫步。公司老总林万清告诉记者:“种猪场就掩映在树林深处,里面全部实行自动化喂养,视频监控管理,采用‘发酵床―零排放’饲养工艺,猪的粪便和尿液全部自动排到沼气池里,通过发酵处理后用作肥料,实现‘粪尿处理沼气化、废水输送管网化、种植园肥料有机化、农副产品无害化’的良性循环。我们种的果树、蔬菜、茶叶,包括水塘里养的鱼全部都是有机的。”
目前,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已经在湖北扎根,“果园、山地、林地养鸡”、“畜禽―沼气―果树”等一系列生态养殖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全省已有62个县市、300多个养殖场在推广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总面积达到50多万平方米。
资本助力产业升级
2011年11月17日,对湖北省畜牧业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当天,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正式成立,并入驻位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鲁巷)光谷广场。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副省长赵斌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共同敲响编钟。省农业厅厅长祝金水说,这标志着湖北的农业、畜牧业在借力金融手段、资本市场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足以表明湖北建设畜牧业强省的决心。
而在去年7月20日,武汉丰泽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揽资1200万美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生猪养殖企业。
畜牧业要想化蛹成蝶,除了实现标准化、生态化,更需要金融业的助推。前不久,农业部在《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首次提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十一五”期间,湖北畜牧业汇集吸纳社会资本200多亿元。
“十二五”期间,湖北畜牧业将充分运用保险手段服务畜牧业发展。在继续落实好能繁母猪、奶牛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商品肥猪、家禽、肉牛、肉羊等政策性保险试点,提高畜牧业保险险种覆盖面;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商业性畜牧业保险试点;依托各类畜牧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建立畜牧生产者互助合作保险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社为合作农户开展自助保险,支持大型畜牧养殖企业之间开展联保。同时将在“三个着力”上做文章。
着力推进畜牧企业上市融资。目前,全省有湖北神丹、武汉中博、武汉新华扬等16家畜牧龙头企业完成上市前的准备工作,等待上市;另有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股改或进入上市前辅导期。
着力推进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建设。以服务湖北省大农业农牧商品为目标,以生猪现货交易起步,逐步形成农畜产品供给有效调控机制,推进形成农牧业交易衍生品体系建设,实现“订单农业”、“以销定产”,形成有效的农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牧产品贸易信用保障体系,破解“农牧业金融难题”。
着力创建畜牧投资基金。组建湖北省畜牧产业发展投资公司,设立畜牧投资基金,推动成长性的畜牧企业迅速走向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扬帆正当时!湖北畜牧业正在奋力向畜牧强省跨越。万卫东信心满怀地说,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畜牧业加工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与畜牧业产值(1600亿元左右)比超过2.5∶1;培育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畜牧龙头企业3个、50亿元以上的8个、10亿元以上的30个、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0个,形成畜牧龙头企业年加工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湖北畜牧业正在为湖北农业强省建设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