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弄大棚是个很累、很细的活,可是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年的辛勤劳动、身心疲惫都一扫而光。时殿胜告诉记者,如今,是辣椒市场需要正旺的时候,价钱好,批发每公斤达到5.6元,按这个价格算,时殿胜家这一个大棚,可以卖七八万元,你说,能不乐吗?
不过,要想有这样一个大棚,也不容易。时殿胜家原来在二组,今年初,他花了10来万元钱买下这个大棚,加上其他生产资料,总共投资超过11万元,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可是,自从有了产业支部,贷款建棚已不是问题。”三官村三组戴成林家也经营一个大棚,今年的品种是黄瓜,一个棚,一年产量可达2万公斤,现在批发价4元1公斤,综合收入一年也能有个四五万元,“这得感谢村里的棚菜合作社产业支部,是他们给我们解决了技术、资金和市场三个难题。”戴成林说。
村党总支副书记王玉晶介绍,2008年,三官村建立棚菜产业合作社党支部之初,便对农户发展棚菜产业的难题进行梳理,决定通过抓信贷扶持、抓技术培训、抓市场营销,“三管齐下”,提高三官村棚菜的竞争力,同时,也增进党群、干群联系,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发展棚菜生产,难点在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很多农民也看好棚菜生产,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技术,但是因为五六万、十来万元的前期投入资金,让他们只好望而却步。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后,发动党员、村干部主动帮助有愿望发展棚菜生产的农户担保贷款。截至目前,合作社党支部已累计为党员群众担保贷款90多万元,先后帮助19名党员新上了致富项目,41名党员群众扩大了原来的生产规模。担保也有风险,去年,由村党总支副书记王玉晶和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康明义担保的两户贷款,未能按期还上,他们每人自掏腰包,分别拿出1万元垫付。“不过,现在发展棚菜贷款的人少了。”康明义说。因为这些年大家发展棚菜,腰包都鼓了,贷款的往往是那些发展养殖业的农户,且贷款数额大,对此,合作社党支部同样不遗余力。
在三官村采访,记者发现主动请教棚菜技术的人也少了。“在这个村,很多棚菜生产专业户都是技术员,他们不仅自己生产,有很多还被附近的村镇请去作指导。”王玉晶说。不过,这同样得益于产业支部的培养。合作社产业支部成立之初,他们就确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经常邀请各类技术专家到村入户现场指导,几年来,先后邀请沈阳、丹东、熊岳等地的专家到村里传授技术。去年7月,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协调4名专家来村里现场解决各户在发展生产中的难题。由于多年种植黄瓜,大棚内的土壤营养匮乏,杂菌众多,根结线虫病十分严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成为许多菜农的“心病”。合作社党支部专门邀请熊岳农专的专家进村入户指导,通过他们的帮助,有效防治了根结线虫病,提高了黄瓜的质量和产量。
合作社党支部做的第三个重点是抓好销售,保证棚菜生产户好产品卖好价。三官大棚已发展到600多个,名声在外,每当销售季节,各地的商贩纷至沓来,但是,他们往往千方百计压低价格。针对这个问题,合作社党支部积极同沈阳、吉林等地的蔬菜市场联系,成立了棚菜收购站,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然后直接与大市场对接销售,减少中间环节,最后把所得利润返还给棚菜生产户,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生产户增收近百万元。
为了进一步发展三官棚菜生产,合作社党支部筹资20余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蔬菜保鲜库,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三官村蔬菜批发大市场。同时,还争取专项资金,建起“四位一体”的沼气池50余个。在做好传统的棚菜品种生产的同时,还鼓励大家发展大棚葡萄、五彩椒等其他品种。
在三官村,一个大棚年收入五六万元是个很平常的事,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里开始筹划建新棚,上新品种。而合作社党支部也正在根据新的情况,研究着明年的发展重点。人们说,要想富,靠修路。可在三官村,村民说,要想富,还得靠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