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机化已成为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农机化成为农牧业生产的主力军,在促进粮食增产及农牧业稳定发展中挑起了大梁,发挥着重要的装备支撑作用。
促进农牧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提升粮食增产、农牧民的增收空间。当前,全区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处在中级阶段向基本实现机械化过渡时期,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机械化为自治区粮食八连丰作出巨大贡献,其贡献率由10%提高到约15%。
加快粮食生产环节机械替代劳力步伐,降低劳动力不足带来的生产萎缩风险。小麦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大豆、马铃薯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由七年前的25%、7%和1%增加到2010年的67%、39.5%和10.7%,2011年分别超过70%、60%和20%。
加快粮食生产抢种抢收,保障重要农时粮食生产顺利进行。在每年的“三夏”跨区作业期间,快速响应、迅速行动、抢天夺时,收获季节由半月缩短为一周,95%以上的小麦收获由机械完成,龙口夺粮,确保了小麦颗粒归仓。
加快适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水稻机插秧亩比人工插秧增产100斤左右,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应用较传统漫灌节水70%,亩增产50%以上。在依靠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增产受到的约束增强情况下,发展农机化成为挖掘粮食增产增收潜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