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的香瓜、突泉镇的大棚瓜菜……这些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初冬时节,记者慕“香瓜鲜菜”之名前往突泉县采访。
在记者的印象里突泉县是十年九春旱的农业大县,217万亩耕地中90%以上都是坡耕地,是典型无雨减产、无雨不收的雨养农业,农民长期处于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经营状态。2008年开始,设施农业的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让突泉县农业大变样,绿色的瓜菜一批批售出,农民的钱袋一点点鼓了起来。
设施农业助民致富
“绿色外墙的是二期工程、紫色外墙的是三期工程,咱们现在就上前年入住的农户家看看。”在穿过了像彩虹般有着黄色、绿色、紫色外墙的设施农业大棚时,随行的突泉县农业局产业化办公室主
说话间,汽车来到了设施农业大棚受益农户之一邢方玉的家。餐桌上“肥硕”的大饺子冒着热气,一家人围在饭桌前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餐。谈话中记者了解到,邢方玉家的香瓜已经连续两年全县第一批上市,抢占了销售先机的邢方玉受益颇多。“多亏县里给咱创造的好机会,要不咱也不能这么快就富起来。这一亩地大棚,能顶上150亩大田收入呢。”刑方玉向记者介绍县里的好政策。2009年,刑方玉开始种植大棚瓜菜至今已有3个年头,400平方米的大棚他家就有两个,一年收入5万元不成问题。
大棚有了,菜农有了,固定的秧苗来源成了问题。为延长产业链条,去年,突泉县在突泉镇城郊村设施农业园区建设了总投资30万元,10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一座,年可繁育蔬菜种苗70万株。通过该育苗中心实施工厂化育苗,解决了全县农民设施种植技术应用问题,提升了该县蔬菜品质,加快突泉县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育苗中心不仅解决了菜农乱种菜、种杂菜的问题,而且在什么季节什么菜过多了,育苗中心会及时调换苗木,使每个季节的蔬菜不再出现供过于求和增产减收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满足突泉县菜农的需求,今年,突泉县在突泉镇城郊村设施农业园区投资300万元,新建了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育苗中心一座,年可繁育蔬菜种苗815万株。
为稳步推进产业发展,2008年以来,突泉县财政局共安排财政预算扶持资金2700万元,用于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突泉县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了禽有雨润和安达、蔬菜和设施农业有叁山和森源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发展设施农业,战略部署是关键。
今年秋天,突泉县委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突泉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突泉县打造成“绿色瓜菜之乡”县域名片的战略部署。突泉县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强势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种养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以“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水果、大田蔬菜、食用菌栽培、有机杂粮杂豆。
要以突泉镇为中心,围绕国省干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反季节蔬菜种植,是突泉县发展“绿色瓜菜之乡”的一项举措。那么,“绿色瓜菜之乡”县域名片的提出,为突泉镇带来了什么?突泉镇党委书记耿成的答案是,“绿色瓜菜之乡”县域名片的提出,为突泉镇品牌产业“太东金三角”瓜菜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金三角”作为突泉镇的知名品牌,在三乡合一资源整合的前提下,一定会越做越强,突泉镇的农业经济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突泉镇10万城乡居民也会露出更加幸福的笑脸。
政府引导为民助力
踩着厚厚的积雪,记者一路小跑来到蔬菜大棚内,温润的空气,满眼的绿色,让记者又回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热心的村民摘下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让我们尝尝。掰开黄瓜,棚内顿时清香四溢。“这几年的好政策全让我们赶上了,种植大棚瓜菜没少挣钱。”记者到访时,赶巧主人不在家,好心的邻居向记者介绍起情况来。
“每年县政府都会向乡镇下达1.1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而乡镇每年都会超额完成。学田乡建设了5万平方米,永安镇建设了3万平方米,还有宝石等乡镇建设数量都远远超出了目标任务。”
眼看着种植大棚瓜菜的政策越来越好,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今年,突泉镇村民张秀菊也加入了“大棚种植大军”的队伍。窗明几净的屋子里木纹瓷砖一直铺到炕沿,作为屏风似的窗子上4个大红福字一字排开,客厅、卧室、厨房格局和城里的楼房一样。
在张秀菊家记者了解到,第一年种植大棚瓜菜的张秀菊种了4棚草莓,1月上旬就能采摘了,预计每个棚纯收入能达到8万元。“县里给我们每户每平方米还补贴了30元,政府这么支持我们,我们干劲更足啦。”张秀菊美滋滋地说。
奖励机制仅是突泉县促进建设“绿色瓜菜之乡”举措之一。突泉县还将加快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科技装备为基础、生态品牌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体系。同时,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加快基地和农产品认证步伐,扩大瓜菜、林果、杂粮杂豆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规模,严格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提高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广泛宣传推介,打入高端市场,提高附加值。深化品牌建设,培植“金三角”、“葡香园”、“溪柳大蒜”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完善营销体系,着力打造“绿色瓜菜之乡”。
观念新,成果丰。突泉县设施农业经过3年的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1.86亿元,设施温室大棚达到4260座,设施农业园区达到69个、设施农业专业村19个,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2.56万吨,去年拉动农民增收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