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
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果蔬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全国果蔬生产十强县。红富士苹果和芦笋、牛蒡等特色出口蔬菜颇有盛名,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促进会评为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现如今,丰县农民依托当地丰富的果蔬资源,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道路使果蔬这个传统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的“富业”。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走访了这个生态优美、民风淳朴的小城。
创新经营模式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丰县凯宇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道峰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公司+科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搭建果蔬种植、销售、加工、服务为一体的发展平台。
记者看到,在位于华山镇段庄村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内,一座座温室大棚排列得整齐有序,温室内满眼绿意,种植有黄瓜、豆角、西红柿、土豆等多种蔬菜。据介绍,示范园是由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食品加工、农贸及果蔬技术开发中心等共同建设的,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主,伴随鲜储、加工、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整个示范园占地550亩,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严格执行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刘道峰告诉记者,除了无公害蔬菜,合作社还聘请了果树知名专家,在江苏省首家进行功能性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红富士苹果的开发,目前已在丰县华山镇、师寨镇、大沙河镇、宋楼镇等地开展苹果种植1250亩,年产优质苹果2800吨,并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提起合作社开发的SOD红富士苹果,刘道峰感慨地对记者说:“正常苹果才卖一块五六,而SOD红富士苹果收购价就在三块二,还是要在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上下工夫啊。”
生产的果蔬没有统一标准,也容易造成产量不高。对此,合作社成立了蔬菜种植技术服务站,专门聘请了蔬菜种植专家指导蔬菜种植,免费向全县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调研蔬菜市场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种植技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作社已在丰县多个乡镇建立SOD苹果、蔬菜、牛蒡原料基地3000多亩,每年仅牛蒡出口就达1000多吨,创汇200多万美元,出口土豆、洋葱达4000多吨。与全县2400多户农户建立了合同关系,每年购销黄瓜、西红柿等蔬菜5000多吨。
力促农民就业
实现经济社会双丰收
在合作社的牛蒡生产基地,28岁的史先云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家里亲人也无法顾及。如今,在家门口干活,不仅比在外面打工赚得多,而且家里的父母孩子都能得到照料。
“回收的农产品都是通过现款回收,拉近了合作社与农民的距离,对于农产品中的“次品”,我们也积极地帮农民回收,通过速冻保鲜、烘干等加工成深加工品销售,这样才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丰县人回乡创业增收。”刘道峰这样说。
据了解,果蔬专业合作社今年为农户仅果蔬栽培技术培训班就举办了20多期,开设田头、田间技术咨询100多场,并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服务。合作社直接解决了丰县农村200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合作种植户年人均增收15000元以上。
种植户王某高兴地对记者说:“村里很多年轻人,通过和合作社签订合同,一个月平均下来也净赚2000多块钱。因此,很多在外打工的也纷纷选择了回乡就业。”
据了解,合作社下一步将在丰县华山镇蔬菜示范园建立工厂化育苗中心,规模生产优质蔬菜种苗,农户种植的优质蔬菜产品将统一包装,出口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或进入国内各大中城市,形成统一供应农资、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标准化种植,统一产品销售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农户蔬菜种植。
“明年,合作社将种地的苗子和技术都免费提供给农户,让老百姓种地不花钱。”对于果蔬产业在丰县的发展前景,刘道峰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