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战线的广大农机人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苦干,稳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推进耕、收、播、排灌、加工机械化,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油菜机播机收等农机化新技术,全省农机化取得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成就。在遭遇长达7个多月的冬春跨季连旱和旱涝急转的抗灾斗争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一年来,全省各地不失时机地组织农机投入农业春耕、三夏和三秋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省粮食实现“八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实现 “八连快”,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我省2011年农业机械化统计分析如下:
一、2011年全省农机化发展主要情况及特点
201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571.23万千瓦,农机化作业面积扩大,作业水平显着提高。全省机械耕、播、收面积分别达到7062.32万亩、1634.72万亩、4686.1万亩。农机化总投入达到40.32亿元,农机经营总服务收入达到220.06亿元。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动农民投资购买农机积极性,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大幅度增加,农民投资购买农机创下历史新高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全省农机化总投入首次突破40亿元,达到40.3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5%;单位集体投入0.69亿元,农民个人投入29.2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投资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湖北已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资为主体,各种经济组织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2、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装备结构优化升级
2011年,我省农业机械化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增幅快,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1年底,我省农机原值达到291.32亿元,比上年增加26.62亿元,增长10.94%。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571.2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00.22万千瓦,增长5.94%,其中柴油机动力2581.4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77.86万千瓦;汽油机动力79.0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2.78万千瓦;电动机动力910.76万千瓦,比上年增加9.58万千瓦。
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195609台,比上年增加77490台,增长6.9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30774台,比上年增加12655台,增长2.89%;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64835台,比上年增加73219台,增长7.45%。配套农机具达到2359817台(套),比上年增加108337台(套),增长3.2%,配套比达到1:2。
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58398台,比上年增加7889台,增长15.62%;插秧机保有量达到24542台,比上年增加8013台,增长48.48%。排灌机械动力673.5万千瓦,比上年增加9.58万千瓦,增长1.44%。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保有量达到99.52万部, 比上年增加3.78万部。同时,秸秆粉碎还田机、化肥深施机、茶叶采摘机、修剪机、粮食烘干机、池塘养鱼投饵机、增氧机和设施农业装备等农机增幅较大,农机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农机作业水平显着提高,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1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8%,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农田耕整、排灌、植保、收割、运输、脱粒、农副产品初加工等农机作业项目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育插秧、油菜播收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水稻机插秧居全国第三位,油菜生产机械化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农机化的发展从初级步入中级阶段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方式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机耕面积完成7062万亩,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62%,比上年增加287万亩,增长4.23%。
机播完成1634.7万亩,比上年增加411.3万亩,增长33.62%。其中:水稻机插面积686万亩,机插秧水平达到22.46%,比上年增加135万亩,增长24.61 %。小麦机播面积480.21万亩,机播水平达31.58%。油菜机播面积首次达到197万亩,机播水平达到11.5%。
机收面积完成4686万亩,比上年增加515.23万亩,增长8.83%。其中:水稻机收面积达到2680.1万亩,机收水平达到87.76%。小麦机收面积达到1338.42万亩,机收水平达到88%。油菜机收面积达到399.9万亩,机收水平达到23.3%。机械植保完成6331.5万亩;机电排灌完成5013.21万亩;机械脱粒2176.23万吨;机械运输作业量达到511084.98万吨公里;农副产品初加工量达到3069.75万吨。农机跨区作业面积1365.09万亩,农机市场化进程加快。
(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2011年,我省有省级农机化管理机构1个,人员 29 人。地市级农机管理机构17个,人员213人,其中科技人员96人。县级农机管理机构86个,人员1071人,其中科技人员591人。乡镇级954个,人员2347人,其中科技人员1275人。
农机化学校56所,人员777人,其中教师482人。农机化科研机构1个,人员68人,其中科技人员58人。农机鉴定机构2个,人员28人,其中科技人员20人。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116个,人员1266人,其中科技人员644人。农机推广机构107个,人员1016人,其中科技人员747人。
农机化服务组织7639个,从业人员71050人。其中20万元至50万元(含20万元)的服务组织有2970个,从业人员22003人。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757个,从业人员10456人。农机专业合作社1128个,从业人员28885人.农机户1580337户,从业人员2323262人。其中专业户356634户、从业人员558332人。20万元至50万元(含20万元)8371户,从业人员22506人。 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以上的1212户,从业人员4445人。
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机化管理体系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市场主体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大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农机作业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农机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四)农机经营效益快速提高,农机手收入大幅增加。
2011年,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20.06亿元,其中:农机户经营总收入达到197.99亿元,比上年增加8.65亿元,增长4.57%,158万户农机户年户均收入达到1.26万元,其中农机户农机化作业总收入达到189.8亿元。农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二、2011年全省农机化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2011年我省农机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单一机械多,复式作业机械少;老式机械多,新式高性能机械少;高耗能机械多,节能环保型机械少。与当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农业机械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水稻插秧、玉米、油菜的播种和收获,作业水平还相对较低,迫切需要大力推广,距离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还很繁重,农民需要机械替代人力的领域还比较广泛。
三是农机化整体实力还不强。农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先进适用、成熟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机械化生产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作物之间的不平衡,作业环节的不平衡等方面。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村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农机作业运用条件差。这些影响了我省农机化整体实力的提高。
四是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不高。2011年,通过将购机补贴资金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争取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等办法,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实力得到了增强。但仍然存在着经营服务能力弱、覆盖面小、发展不平稳、内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发展期,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三、全省2012年农机化发展主要目标
201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 3750万千瓦,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0万台(套)以上,新增农机总动力200万千瓦以上;全省实现机耕面积7000万亩、机械播栽1600万亩,其中机械插秧800万亩,油菜机播300万亩,机收 469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9.5%;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个,发展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压降重特大农机事故,为粮食 实现“九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实现 “九连快”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