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西海村发挥优势强特色,把昔日的小菜园建成了现代化的设施蔬菜大园区。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了汽车。下面就跟记者一起去走访这个大棚菜地里“长”出来的富裕村。
记者:我现在是在曲沃县西海村的蔬菜大棚内,我身旁的这个小仪器,菜农们都亲切地称它为“温室娃娃”。别看它的个头小,它的本事可大着呢!它可以随时监测出大棚内的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等,菜农们就是根据“温室娃娃”上面显示出来的信息进行科技种植的。
这座蔬菜大棚的主人是西海村村民杨海龙,他说,有了这个“会说话”的小仪器代替老经验,再难的问题都能把它解决。
曲沃县西海村村民杨海龙:不到两个月吧,大概就是收入一万多两万,就接近两万块钱吧,这一季下来我估计就在五万到六万块钱左右。
杨海龙说,发展大棚菜这么多年,大家伙比产量、比效益,可最终比的还是技术,当初村里发展第一代大棚菜,花费小、政府还给补贴,但就是没人敢干。
曲沃县西海村村民杨海龙:那个时候不光是咱穷得拿不出钱,更主要的是咱不懂技术,确实害怕种不成。
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冒风险,带头建了10座棚,并组织取经团多次到山东学习大棚菜种植技术,还挖回了当地几名专业技术员指导生产。
曲沃县西海村村委主任李文化:头一年我们村一个棚就赚了两万多元,看着干大棚的钱不仅没有“烂”到地里,而且还生出了“金银”,老百姓的心这才一下子热乎了起来。
从被发展到谋发展,西海村的老百姓在短短几年里就建成了100多座蔬菜大棚,大棚标准也从最初的第一代迅速升级到第五代。为了不落后,他们每隔三个月就派专人到山东学习种菜新技术。如今,西海村已经建成了200多座蔬菜大棚,蔬菜的品质、色形就连重量都是按照一个标准管理生产,成了国家认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菜农也成了生产线上作业的工人。
曲沃县西海村村委主任李文化:咱们全村收益光大棚这一项下来年收入就是100多万,占到我们村民收入的80%还要多。
腰包鼓起来的西海人如今以大棚菜为主业,又投资数百万元发展了土鸡养殖场、双孢菇种植园、罗非鱼养殖基地等几个新产业,并且依托这些发展起了农业生态旅游,每年的综合收入比以前翻了十几番,“一村一品”的建设已经让西海村的蔬菜种植优势转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