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大个的茄子
1月26日讯 春节,本该是广大农民忙完春夏秋之后的短暂休闲时节,但是郑惠和村里的菜农们却依然忙得“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来用”。
近年来,山东寿光的农民改变过去冬闲“喝茶聊天串门”的习惯,管理大棚和小拱棚的蔬菜,呈现出处处繁忙的景象。
嫁接茄子不打药 病害也少了
年初三下午3点,寨子村村民郑惠来到自家地里的塑料大棚里,想趁着天气好,给大棚的茄子摘叶除虫。
老郑种蔬菜已经有15个年头了,他是寨子村第一代大棚种植户,从最初的争万元户到如今盖新楼房买小汽车,老郑已经尝到了种菜的甜头。
老郑有两个冬暖大棚,分别种茄子和辣椒,总面积约3亩。在茄子大棚里,茄子树一棵棵齐整地排成10行,每株上都挂满了个头很大的茄子。
“一般是阴历八月十五的时候,种下茄子苗,到第二年的7月之前能全部收获果实。”老郑一边干活,一边跟记者聊着。
种下茄子苗之后的2个月左右,茄子就长成熟了,老郑就可以开始第一波的采摘。“夏天是1个星期摘一次,冬天是10天摘一次。”每次采摘之后,老郑就会拉着一车茄子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品质好,老客户乐意来买。
老郑拍着胸脯说,现在茄子基本不使用农药,都是无公害的,原因在于使用嫁接技术,病害已经很少了。
老郑通过种苗公司直接引进种苗,选用的来自美国北美洲的苗,经提纯选取根系比较发达的部分进行嫁接,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存活率能保证80%以上。
种植户理念创新 盖保暖大棚
摘叶――点花――摘花,这是老郑和老伴儿两个人每天的工作。
别看这活儿听起来简单,可是实际上并不那么容易。老郑和老伴从早到晚都得守着几个棚打理。
在种大棚之前,老郑只会种地,当身边的人慢慢学会了大棚技术,他也开始跟着学习,因为大家知道干大棚挣钱多。
在南方,记者见过的大棚都是类似半圆形的,而老郑家的大棚可不一样,只有半个半圆,一边还是4、5米厚的泥墙,它有一个专属名字叫“冬暖大棚”。
“传统的蔬菜大棚种植方式费时、费力,投入多、产出低,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在大棚里,老郑向记者传授他的种植理念。
“蔬菜生长最关键的是适宜的生长环境。如果我们种植模式不对,就会影响品质,我们要控制好光、温、水、肥、气,调节蔬菜生长环境,这程序复杂着。”老郑说,冬暖大棚一边有泥墙堆砌着,坡度高,自然采光好,而像茄子就是一种需要高温度的蔬菜,这样品质就会好。
站在大棚里边10分钟,记者已经感觉身上出了汗,室内的温度估计有20多度。老郑说,北方的冬天特别冷,为了保证大棚高温,每天下午他就要给大棚盖上草帘御寒,到第二天早上8点多左右才拉起。
小茄子助农户致富 年收入好比高级白领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田种植,到利用农业新技术、规模化、产业化运作的日光温室,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让这片沉寂已久的黄土地获得了新生,也让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老郑给记者简单地算了一笔账,“种大棚蔬菜,我这俩棚一共占地三亩,每亩能收入两三万,比种庄稼多得太多了!”
老郑说,春节期间,茄子的价格卖的比较好,2.5―3元上下浮动。一般到了夏天,茄子产量高,价格就上不去,最便宜的时候只能卖1毛、2毛左右,那会儿他就歇地,翻土,准备2个月以后的种植。
对比10多年前,蔬菜种植户的目标是成万元户,如今年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大多数农户盖了新房,买了车子,日子一天天富裕。
眼下老郑一年的纯利润能比上大城市的高级白领,提起大棚种植使自己逐渐致富,老郑的喜悦溢于言表,黝黑的脸庞绽放出憨厚的笑容。“我就是胆子大一些,种植往精细做。”
告别时,老郑执意塞给记者一袋茄子尝尝,说着“全部无公害蔬菜,放心吃,吃得好宣传到南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