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大同设施农业给8万农户带来实惠
2012-02-02   来源:文汇报   

东方网23日消息:凌晨2点半,整个城市还在熟睡之中。离市区几十公里的奉贤区航头镇,村里一处农宅却亮着灯。手机在枕边震动,扬声器的音乐将睡眼惺忪的盛松和妻子胡力凤唤醒。两人慢慢穿好厚厚的冬衣,一天的活儿就此开始。

  面包车行驶在田头,挡风玻璃上的雾气,使得原本就没有路灯的乡间土路很难辨清。他们提早来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买了自己和邻居田里没有的蔬菜。春节前,市场上蔬菜需求量大增,那几天也算是盛松和胡力凤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当然也是“赚得最多的那么几天”。

  黎明快要到来,天空依然没有一丝泛白的迹象。盛松娴熟地把一袋萝卜放上了折叠手推车。忙碌了近两个小时后,他将市场里批发来的蔬菜拉到面包车旁,胡力凤在车里已经等了许久,原本已被自家大棚蔬菜塞得满满当当的面包车,只能“见缝插针”了。

  行驶在几乎没车的高架上,50公里的路程很快走完。当他们到达虹口区一家菜市场里自己的小摊前,已经有不少同行在准备开张。不同的是,那些人只卖菜,不种菜。像盛松夫妇俩这样“自产自销”的农户,有着专属的“农民照顾摊位”。

  菜场里的时钟慢慢指向了7点,赶早市的人多了起来。盛松匆忙地咬了几口包子,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出价、减价、拣菜、称重、打包、送你葱……

  每天来回100公里要花去近80元的油费,每月1500元的摊位费,一年2000元的房租、每亩800元的田租、大棚更是要1500元以上一亩……新春伊始,盛松给新的一年细细算账,算下来颇感吃紧。就拿最普通的青菜来说,售价2元左右,自己种的成本是7角左右,批发进货的成本则在1元上下,再加上各种运费、人工等,一斤青菜的利润也就几毛钱。

  账不算不明,尽管有点“紧巴”,每天从大棚到菜场“两点一线”式的生活还得继续。

  盛松一家承租的4亩农田、2亩大棚的产量,无法满足摊位蔬菜的日常供应,还要向周边的邻居收购,求助于只种菜不卖菜的“种植专业户”。

  王师傅就是“专业户”之一。一座钢管大棚、一张床、一台电视机就是王师傅的家,再加上6亩大棚和里面的白菜、卷心菜,就是他一个人的全部家当。

  结束一天生意回到家中的盛松和胡力凤,穿过大棚来到田里,和正在勾兑施肥药水的王师傅闲聊几句,一起走进大棚,采收明天上市的蔬菜。

  在冬天,大棚里的温度比室外高上10℃左右,非常潮湿,进去一会儿,身上都能闷出汗。胡力凤蹲在地上,采摘看上去“卖相不错”的荠菜,一边怪着王师傅,道他不会经营,好好的荠菜让它烂在田里不去打理。

  不一会功夫,夫妻俩从棚里挑出了两捆荠菜,冲王师傅说道:“这么好的荠菜你却不跟我们说,准备翻地儿种别的东西。还好我们今天来了,明儿帮你卖了。”“我这不是来不及管嘛!”王师傅憨厚地笑道。

  走进另一个棚,里面是刚种下的番茄,温热潮湿容易导致番茄芽苗腐烂,王师傅开始喷洒护苗药水。“城里人一谈到农药就害怕,我们用的药水其实没危害的,自己种自己不也这样吃嘛!刚种下去的芽苗,用的都是鸡粪、牛粪这些‘天然有机肥料’,等到快结果时才改用人工化肥。”说话间,王师傅的劳作身影在大棚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去邻居家和自家大棚收完菜后,夫妻两人就坐在门口选菜。这时,盛松的弟弟批发完家禽回来。蔬菜和家禽,兄弟俩各自有各自的买卖。不过,盛松每天也会带几只鸡鸭去自己的菜摊,用来“丰富产品线”。

  15年前,老盛夫妇带着盛松兄弟俩初到上海,做的就是家禽买卖。后来,一家人逐渐摸清了菜场里的“生意经”,再加上禽流感的冲击,逐渐开始“细化分工,调整结构”――哥哥盛松做起了蔬菜大棚,弟弟继续“坚守”家禽生意,兄弟俩互相帮衬。

  傍晚时分,盛家的炊烟升起。食材也简单,就是每天没卖完的菜。当盛家老小坐上餐桌时,菜农梅友联和王师傅刚刚结束一天的农活,捆扎好蔬菜,用三轮车把菜送往菜商家里后,才能回家吃晚饭。

  晚上9点,盛松和胡力凤收拾好第二天的买卖准备休息,9岁的儿子盛阳益则在一旁“挑灯夜战”。夫妻俩早已习惯了在儿子做作业的灯下入睡,儿子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做任何事都“轻手轻脚”,不去打扰早早休息的父母。

  第二天凌晨2点半不到,闹钟响了。睡眼惺忪中,“大棚人”的一天又开始了……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1716-1.html

标签:农机 带来 实惠 农户 农业 设施 大同

上一篇:甘肃:定西设施农业建设显成效
下一篇:宁夏:永宁县跻身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