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科学技术,就能让自己地里多产出,这道理农民明白。可现实中,却不那么容易。在现有的资源环境下,怎样继续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趋势,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农业科技创新。
在一号文件里,明确将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作为重点。而在浙江湖州八里店镇,一年多以前,已经悄然开始了一种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验。
“1+1+N”的实验
“不对,不对,这枝不能剪!”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庄的棚架梨示范园里,施星仁正在教周边的农户修剪梨枝。“教授说了,尽可能让枝丫按照360度均衡地分布同一平面上,这样能充分利用阳光。”在施星仁的指导下,5位农户很快都学会了。他们先一一将有虫眼的枝条剪掉,再按要求整理树型。
施星仁是吴兴区的科技特派员,也是八里店镇的农技指导员。他口中的“教授”,是浙江大学的
施星仁说,棚架梨园所依托的,正是一种“1+1+N”的新型农技推广联盟体系。即1名特聘专家加一名农技人员,服务N家农业企业或专业种养殖户。
2010年,湖州八里店南片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为了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在当年就建起了农技推广联盟体系,组建了桃梨、蔬菜、水稻、玉米、特种水产等5个产业分联盟。
施星仁骄傲地告诉记者,他是桃梨和蔬菜两个产业联盟的农技指导员。
“联盟的作用就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吴兴区新农办副主任施国强介绍,通过专家、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努力和推广,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
田埂边的专家
记者走进大棚时,蔬菜产业联盟的特聘专家汪炳良正在向菜农传授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栽培管理以及蔬菜肥水管理技术。而施星仁的周围,也有很多菜农围着,咨询一些最近种植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有110多个农民到施星仁的基地 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培训。这几天,包括汪炳良在内的5位浙大教授正好在吴兴区对蔬菜、玉米、桃梨等各产业现状进行摸排,施星仁抓住机会,请
“每天都有农户打电话给我,除了试验区的,附近织里镇、环渚乡、埭溪镇的农民也会打来。”施星仁说,“科技特派员不局限于一村一镇,哪里的农民需要,就服务到哪里,我们就是"田埂边"的专家。”
去年4月,杨 村沈阿前给施星仁打电话,语气焦急。他说自家的甜瓜没法座瓜,全部掉完了。施星仁挂了电话,马上赶到杨 村,没想到,当地五六个农户的甜瓜都出现了这种状况。进大棚一看,施星仁判断出甜瓜得了蔓枯病。“没有及时整枝,透光不够,通风不够,棚里湿度偏大……”在他的指导下,农户们马上施了叶面肥,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并学会了预防的办法。
有时,施星仁也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时候,他就会联系浙大的教授。“有的是电话里请教,技术性太强的话,就请他们到现场指导。”施国强说,在新型农技推广联盟体系下,专家和农技人员会经常一起交流各子项产业联盟的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共同解决难题。
目前,在湖州八里店南片试验区,防虫网覆盖栽培速生叶菜、鲜食玉米套种黄樱椒等很多新技术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